晨曦微露时,察北管理区的菜农们已踩着露水钻进菜地。鲜嫩的白菜舒展着碧绿叶瓣,饱满的西兰花顶着紧实花球——这些带着乡土气息的蔬菜,正被小心翼翼地采收、装筐,很快便会沿着水泥路,运往十公里外的坝源绿色农业冷链物流园区。
园区里,五条净菜加工生产线像五条银色长龙,在晨光中苏醒。穿蓝色工装的工人们分站在流水线旁,眼神专注地处理着刚到的新鲜蔬菜:白菜要剥去外层蔫叶,留下瓷实的菜心;西兰花得削净老根,按花球大小分成三级……分拣台上传来整齐的码放声,交织成一曲充满生机的晨间乐章。
“这白菜刚从地里收来时带着土,外层叶子晒得有点蔫,直接卖根本卖不上价。”正在分拣白菜的王大姐手上不停,笑着说,“现在剥掉两层蔫叶,用纸包起来,一箱能多卖十几块钱。”她脚下的传送带上,处理好的白菜正排队进入自动包装机,瞬间从“田头菜”变成了超市货架上的“精品菜”。这条白菜生产线每天能消化180吨鲜菜,6000箱净菜从这里出发,最远能卖到海南的超市。
五条生产线全力运转时,每天能加工225吨新鲜蔬菜。这些蔬菜在冷库里完成预冷,中心温度迅速降到4℃,再装进带冰板的冷链车,通过覆盖全国的物流网络,24小时内可抵达北京等一线城市,48小时能覆盖全国八成以上地级市。“以前菜农最怕下雨天,菜运不出去就烂在地里。现在好了,采收完直接送加工厂,冷库一存就能等好价钱。”
“这些岗位,全是给周边村民留的。”家住隔壁村的李哥以前在外省打零工,现在每天骑电动车十分钟到厂区上班,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家里,“孩子上学、老人看病都方便,这日子踏实!”
这份踏实,源于察北管理区精心打造的“农户+基地+加工厂”产业链。当地把分散的菜农组织起来,按加工厂需求种植指定品种,统一提供种子和技术指导;田间建了标准化采收点,保证蔬菜采下来两小时内进加工厂。园区配套的冷库,解决了保鲜难题。
夕阳西下,车间里,工人们收拾好工具准备下班,脸上带着疲惫却满足的笑容。他们知道,明天太阳升起时,又会有一批新鲜蔬菜从田间运来,经过他们的双手,走向市场。记者 刘源 通讯员 夏雁玲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