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下旬,盛夏的骄阳下,尚义县南壕堑镇满克图村冬暖式大棚内闷热却充满生机,一串串西红柿在藤蔓间沉甸甸地垂着,像无数颗玛瑙珠子闪耀着光泽。村民们额头上渗着汗珠,却丝毫不停歇,麻利地采摘、装箱,辛劳却带着丰收的喜悦。与此同时,村东头,集中养殖园区里,牛羊在宽敞的圈舍里甩着尾巴,饲养员推着满载草料的车子穿梭其间。
这一派热火朝天的劳作景象,是满克图村特色种植养殖产业蓬勃发展的展示。满克图村,靠着“种”和“养”产业,让土地迸发活力、牛羊在圈舍中孕育财富,全村人拧成一股绳,在致富路上步履铿锵。
尚义县南壕堑镇满克图村是一个蒙汉群众聚居的村落,这里有着秀美的山水风光,然而在过去,村民们却始终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命运。庄稼的收成取决于天气,牛羊的养殖规模小、收益低,日子过得紧巴巴。
近几年,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协同努力,尝试改变这一情况。他们走家串户与村民交流,共同探讨村子的发展之路。“咱村有肥沃的土地,有丰富的草料,发展种植养殖产业肯定靠谱!” 经过反复琢磨和论证,这个想法在大家心中扎下了根。思路既定,全村人立刻行动起来。党员们率先垂范,主动流转自家土地,奔波于各个部门争取项目资金;村民们也积极响应,主动出工出力,为产业发展添砖加瓦;就连村里的老人,也时常到大棚里帮忙除草、浇水。
去年,村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起了72亩冬暖式大棚基地,5个整齐排列的大棚宛如5座“聚宝盆”,里面种植的西红柿、尖椒等蔬菜一茬接一茬地丰收。村民王换林对此深有感触,他以前在外打零工,收入不稳定,还无法照顾家中的老人和孩子。如今,他在大棚里当上了技术员,每月能挣3000多元。“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守着孩子,这日子比在外头漂强太多了!”王换林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除了常见的蔬菜,谷维草、万寿菊也成了村里的 “新宠”。这些过去不起眼的草花,如今不仅能卖钱,还能当作饲料,一亩地能为村民多挣好几百元,成了增收的好帮手。
同时,满克图村还着重壮大了村养殖业,一改过去零散养羊养牛“小打小闹”的局面。圈舍拥挤不堪,养殖技术相对落后,省水利厅驻村工作队就四处奔波,多方协调,从省水利厅争取到390万元资金,建起了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养殖园区。现在园区内共有18个羊舍、3个牛舍,设施完善,能容纳3000多只羊、200多头牛。养殖户李建国是第一批搬入园子的村民,他以前在村里养100只羊,但地方有限施展不开,如今有了新圈舍,他将数量提升到200多只羊,“我打算再添50只,有园区在,我心里就有了底”李建国信心满满地说。更令人欣喜的是,园区还尝试养殖鸵鸟、野猪等“稀罕物”,这些特色养殖的产品刚出栏就被收购商争相订购,成了村里增收的“奇兵”。
作为一个蒙汉聚居的村落,民族团结是满克图村发展的强大动力。“不管是蒙古族还是汉族,住在一起就是好兄弟!”村民们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村党支部书记张福义介绍,在促进村子产业发展上,村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互助互帮,蒙古族村民跟着汉族老乡学习嫁接技术,汉族养殖户虚心向蒙古族老把式请教牛羊疫病防治知识。在此过程中,大家不仅养殖和种植技术越来越精湛,彼此的心也贴得越来越近。如今,村里养羊百只以上的农户有15户,大棚带动50多人就业,村集体一年能增收25万元。2024年村集体产业收入83.04万元,较上年增长36%。村民年人均纯收入20422元,增长15.5%。脱贫户年人均纯收入18922.92元,增长14.82%。曾经的“空壳村”,如今账上有了资金,修路、安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都有了底气,村子的面貌焕然一新。
“现在只是开头,咱还得把产业链做长!”张福义满怀憧憬地说。下一步,村里计划给蔬菜进行精美包装、打造特色品牌,把牛羊肉加工成真空礼盒,让满克图村的“土产”能够走向更远的地方,卖出更好的价钱。记者 李颖 通讯员 常辉 王登燕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