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河、白河不仅是北京的重要水源地,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生态共建共享的关键纽带。近年来,京张携手共筑区域绿色发展桥梁,持续推进永定河、白河流域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实现了从水环境改善到宜居宜业的美丽蝶变,走出了一条“因水而美、依河而兴”的绿色发展之路。
为全景展现“两河”的生态变迁历程,讲述张家口为首都“输好水、送净水”的责任担当与动人故事,张家口日报社于7月25日启动“水润京张·永定河、白河全媒体采访行”大型主题报道活动。历时3个月,采访团深入田间地头、建设一线,走村镇、访群众、看产业、问成效,用脚步丈量河流的复苏脉动,以笔端和镜头记录下产业兴旺、创新活跃、生态宜居、幸福洋溢的区域发展新图景。

溯流而上 源头碧水映初心
车行蜿蜒山路,窗外草木葱茏,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青草的芬芳。
7月,采访团循着一脉清水的记忆,探寻白河源,回溯一条生命之河的起点……
在沽源县小厂镇西湾村的深山幽谷中,九眼山泉奔涌而出,清冽甘甜的泉水沁人心脾。石碑上“水润京华”四个大字赫然醒目。
站在白河源头,眼前没有波澜壮阔,却深深感受到一种静水流深的力量。
采访中,当地村民回忆,2000年前,白河源头周围全是荒山荒坡,河道堵塞,河水经常断流,为了治理白河源头,政府可下了不少功夫。
采访团跟随一名与白河打交道20余年的老水务人——沽源县水务局横向办主任李立军的脚步,探寻白河的变迁。
“2000年,随着全国生态建设工程全面启动,沽源县开启了白河流域生态治理工作,在那个缺资金,缺技术的年代,我们爬山过沟,硬把白河流域的沟沟坎坎摸得一清二楚,提出了治理河道、阻断沙源、净化水质、恢复生态的治理措施,实施了建水平梯田、筑谷坊坝、营造乔木林等举措,起到了一定的成效。”讲述着治河的过往,李立军很是欣慰。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的部署,张承地区被定位为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在一个个利好政策支持下,京张两地携手协同,一项项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如涓涓细流,终汇成大河奔涌,白河全年入京水质稳定保持在地表水Ⅱ类以上,部分月份达到Ⅰ类标准。
在白河流经的沽源、赤城大地,采访团深切感受到,为守护好北京的水源地,两县自觉扛起上游责任,主动作为、奋勇前行,在这场守护碧水的攻坚战中付出不懈努力。
从关停污染企业到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全面建设;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到小流域综合治理;从纵深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到两岸大力推广有机种植;一项项举措协同发力,构筑起白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坚实屏障,绘就一幅绿水青山的美丽画卷。
这个夏天,众多北京游客纷至白河源景区,寻根溯源,他们以一种无声的仪式,连接起京张两地的生态情缘。

匠心守护 一泓清流润京城
从阳原县的河畔湿地到怀来县官厅水库,采访团沿着河流脉络,深入京津冀生态屏障最前沿,探寻守护生命线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坚守与奉献。
8月,或在沟壑纵横的山谷,或在风景宜人的湿地公园,记者们见到了一张张晒得黝黑却笑意淳朴的脸庞——他们是巡河员、质检员、林管员、基层干部……
“家门口的桑干河是一方土地、人民的血脉,保护好桑干河,就是保住了根和未来。”采访中,阳原县井儿沟乡上八角村党支部书记胡俊委的一席话感动众人。
2022年成为村级河长后,胡俊委一心扑在护河上,他制定《护河公约》,向村民广泛宣传护河责任、激发环保意识;他积极推进河滩乱垦乱种、杂物堆放等行为整治;他坚持每天巡河,原本荒草丛生的河堤硬被他踩出了一条小路。
而在官厅水库,每天清晨七时,水环境监测员马晓萌就开始了工作。
穿好白大褂与救生衣,她迅速登上前往永1000断面的快艇,到达地点,她熟练地启动多参数水质分析仪,屏幕上,溶解氧、p H值、浑浊度等指标数据实时跳动,她认真查看记录。
“现在的p H值,基本稳定在8左右,符合标准,水质安全。”她说,而这样的水质,在三十年前的官厅水库,几乎是遥不可及的。
记者了解到,官厅水库的水质困境,始于上世纪70年代。随着上游工业化进程加快,桑干河、洋河、妫水河三条支流沿线的工业废水无序排放,让水库水质急剧恶化,一度成为“劣V类”水体。
1972年,中央紧急成立官厅水系水源保护领导小组,北京市官厅水库管理处水质监测站也应运而生,开启了我国水污染治理的先河。2001年国务院批准实施《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紧邻官厅水库入库口建成黑土洼人工湿地。
2016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多部委印发《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总体方案》,治理河段包括洋河、桑干河、清水河和永定新河。
2018年,京津冀晋四省(市)政府与中交集团组建永定河流域投资有限公司,开启永定河全流域系统治理,这一举措破解了跨区域治水难题,创新实现了流域治理一体化“永定河模式”。
2021年,永定河自1996年以来首次实现全线通水。官厅水库入库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切实保障了首都水生态安全。
采访中,记者们看到,守护河湖科技也在发力。官厅水库构建了“水地空”一体化监测网络,水下有无人船采集三维地形数据,空中有无人机巡查,岸边有自动监测站24小时值守……
一泓清流来之不易,这是一代代人的匠心守护,他们诠释了区域协同中最动人的坚守故事。

因水而兴 绿意如潮涌两岸
从昔日断流干涸、沙尘漫天,到如今碧波蜿蜒、绿意铺展;从“靠山吃山”的粗放开发,到“依水兴业”的绿色转型——沿着永定河与白河行走,采访团看到的不只是河流的复苏,更是一幅因水而兴、人水和谐的幸福画卷。
洋河自西向东流经宣化古城,江家屯镇坐落在宣化区洋河南岸,该镇积极探索现代化农业发展之路,打造了“五环”景观万亩生态林果园,集花卉观赏、果树采摘、廊道骑行于一体,形成了农旅融合的新型发展模式。
怀来县积极打造以湿地公园、桑干酒庄、温泉会馆和葡萄园为核心的文旅康养集聚区。这座以“葡萄”为名、以“葡萄酒”为标、以“文旅康养”为媒介的活力小城,正逐步形成集生态休闲、文化体验与健康养生于一体的“葡萄+”综合性文旅胜地。
从“一株水稻”到“一穗玉米”,赤城县3.2万亩水稻田蝶变焕新,有机鲜食玉米蹚出增收新路子。全县退稻耕地年节约用水约3840立方米,有效增加了白河流域地表径流,保障了对京输水量。
9月,采访团在桑干河沿岸记录丰收的景象——富硒小米在阳光下随风摇曳,穗粒饱满、色泽金黄;生态苹果挂满枝头,红中透黄,映衬着农民脸上日渐绽开的笑容。
10月,采访团在沽源与当地村民一同深入山林,体验野生沙棘果的采摘之乐,感受好生态带来的好日子。
在1000余公里的行程里,采访团的足迹已深深印在“两河”两岸。这趟深入田间山林的采访之旅,不仅是对丰收景象的见证,更是一次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生动体悟。《白河之“眼”变清澈了》《永定河如何成为“流动的河”》《入河口的这杯水怎样提升至Ⅲ类》《重塑候鸟迁徙地图》……一篇篇兼具深度与温度的报道,被各大媒体纷纷转载。截至活动结束,京张两地媒体网端全媒体产品总点击量突破300万次。( 张凤燕)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