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六点半的万全,夕阳把大地染成暖金色,任东旭刚俯身拍完老砖墙的最后一段特写,利落地收起三脚架,支架缝隙里还夹着白天在古军堡蹭上的草叶,手机忽然轻轻一震,屏幕亮起,一条本地生活群的提问跳了出来:“想带娃体验非遗手艺,咱们万全有没有蓝染手工坊?体验感怎么样?”她立刻停下手中的动作,回复道:“有呢!这周末我就替大家探访,现场体验感见我的视频哦。”余晖落在她眼中,像被点亮了的星星。
这位1993年出生的姑娘,与自媒体的缘分始于2023年的一次“治愈时刻”。那时她下班后喜欢刷一些生活感悟类视频,“有人把加班路上的晚霞、便利店的热包子写成故事拍成视频,明明都是小事,却让人觉得日子很温馨。”中文专业的功底,让任东旭对文字有种天然的敏感——课堂上练过的段落衔接、情感表达,此刻都成了她的“创作武器”。她试着用手机拍下家门口的老树,配上文稿“晚风摇着槐树叶,像奶奶小时候的蒲扇”,发布后竟收到十几条评论,有人说“泪目了,想起了远方的老家”,有人说“平凡的傍晚也能这么暖”。
“那次我明白了自己的分享也能给别人带去力量。”网友的反馈像颗种子,在她心里发了芽。作为土生土长的万全人,任东旭太清楚家乡的“宝藏”——古军堡的青砖藏着明代故事,张库大道的石板印着茶马互市的痕迹,巷子里的老店铺一开门,油香能飘半条街。从那以后,她的短视频开拓了新方向——用镜头呈现家乡历史风物。
为了拍好一条3分钟的古堡视频,她提前一周参阅县志,周末来到军堡,蹲在青砖下用手机镜头凑近墙缝,尽力拍出岁月留下的纹路,直到夕阳把影子拉得老长;晚上她伏案撰写文稿,先后改了五版,从“古军堡历史悠久”改成“你摸过这墙砖吗?它见过当年的戍边人,也见过如今的游客”,只为让文字更有温度。
最让她难忘的,是2023年底万全右卫城景区试运营时的“应急攻略”。当时景区刚开放,网上满是 “人多挤不动”“找不到停车场”“厕所在哪里”的吐槽。任东旭急了,第二天一早就带着三脚架出门,跟着第一批游客走完全程,将停车处、厕所的位置标在地图截图上。这条没有华丽特效的视频,发布后浏览量一路冲到三万,评论区里满是实在话:“真实用,帮爸妈查好了停车点,周末带他们来”“本来犹豫去不去,看了这条贴心的视频,万全右卫值得一游”。有位阿姨特意私信她,说带孙子玩得很顺,还带了些熏肉回去给邻居尝鲜。“那天我对着手机笑了好久,觉得早起跑景区、熬夜剪视频的辛苦,都值了。”
任东旭的创作从不是“一个人的战斗”。丈夫知道她爱拍视频,周末主动当起“专属摄影师”:清晨扛着三脚架跟她去蔬菜大棚,镜头里的番茄挂着露珠;拍老手艺时,他一面帮着搬道具,一面思忖“怎么拍画面更丝滑”。同事们也常给她提供素材:“下周有农产品展销会,你可以来拍”。这些细碎的支持,像一束束微光,把她的创作路照得亮堂堂。
如今,任东旭的账号有了千余名粉丝,虽不算大V,却成为很多人了解万全的“窗口”。有人通过她的视频来旅游,有人联系农户采购特色蔬菜,还有在外打拼的万全人留言“看你的视频,想家了,今年过年就回去”。
“有人问我,下班后不休息,花时间做这个图什么?”采访时,任东旭坐在办公室的窗边一脸怡然。“我是在家乡的大地上听着古堡故事长大的,现在要用镜头把这些讲给更多人听,让大家知道万全不是地图上一个冰冷的地名——它有故事,有温度,有一群好好生活的人。”
万全的故事,还在她的镜头里继续;她的青春,也在这片土地上写着动人篇章。(翟见英)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