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袁玉光:市道德模范、蔚县好人
袁玉光(右)到学生家中走访
袁玉光(右)到学生家中走访
一名受助学生送锦旗给袁玉光(中)
袁玉光(中)送爱心物资到村里
袁玉光(右)送爱心物资到村里
袁玉光(左一)送爱心物资到村里
巷子尽头一处普普通通的平房小院,是袁玉光的家。
屋子里陈设简单,却干净整洁。西房是专门存放爱心物资的地方,库房从满到空,再从空到满,反反复复。袁玉光每次从这里出发,14年,行程20多万公里,行走561个行政村,资助600余个贫困家庭孩子,他把爱心洒满蔚州大地。
一个“偶然”开启14年资助路
和大部分普通人一样,作为家里的顶梁柱,袁玉光靠兼职婚庆摄像,以及做点小买卖养家糊口。
就是这样一位普通人却做了一件极不普通的事情——坚持做公益14年。
“您是怎么走上公益这条路的?”
袁玉光说:“那是一个偶然。”他至今记得,2011年6月的一天,一位朋友找到他,说县作家协会组织爱心人士要到贫困村慰问,他能不能帮忙开车?一听说去村里献爱心,他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慰问过程中,当袁玉光看到家徒四壁,连床像样的被子都没有的贫困家庭现状时,眼泪不由得在这个40多岁的大男人眼里打转。
同行的成员对袁玉光说:“一看你就是个好人,你可以去做公益。”听到以前从来没听过的“新词”,他赶紧追着人家问。
就这样,同行的人把他介绍给了北京的一家公益组织,从此,袁玉光一发不可收,再也停不下做公益的脚步。
“当时他们想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就委托我寻找这些孩子。”袁玉光告诉记者。为了寻找这些孩子,他骑着摩托车,一个村一个村的走访,入户调查,每天早上7点出发,一跑两三个乡镇,十五六个村,回到家往往是半夜,累到倒头就睡。
“尽管累,但当我亲眼看到那些特殊的家庭,我觉得再累也值得了。”他说。
随着需要资助的孩子越来越多,袁玉光发起建立爱心小组群,10人或者20人一个群,每人每月出资20元,每月资助一个孩子200元或400元。
在公益圈里,袁玉光为人正直,提供的被资助人信息真实,没有一点虚假,来自北京、天津、上海、石家庄等地的爱心组织和爱心人士与他广泛对接,他们先后建立了30多个小组群,资助了蔚县近600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他自己不仅是小组成员,而且在走访调查过程中的费用全部自己承担了。为了方便往村里送捐赠的物资,他先后花光积蓄,甚至借钱购买了两辆小货车,总行程达20多万公里,光“油钱”,一年得花费上万元。
一根手指“留”在公益路上
接打电话、倒水,袁玉光一直用自己的左手,本以为他是“左撇子”,细看才发现,他的右手缺了一根手指。
原来,这根手指就“丢”在了他做公益的路上。
时间倒回到2012年秋天的一天,袁玉光独自拉了一车捐赠物资,送往空中草原深处的一个村子。他从入户慰问到发放物资,一直忙到下午5点多才动身往回走。
眼看着天暗了下来,赶路心切的袁玉光选择了一条近路,但这条从未走过的小路崎岖,尽是石头。他一路上走走停停,在一个上坡路段,在他又下车搬石头的一刹那,车子溜车,正好把手指挤在车轱辘和石头之间。
“当时没感觉疼,可能注意力还在车能不能走上,当我上车准备开车的时候,一看手上全是血,食指已经断了,我看见只有一根筋连着指头肚,还能看见骨头,我找了件衣服裹住手,另一只手开着车,跌跌撞撞地赶回县城。”他说,赶到医院后,医生一看整个手指已经粉碎,无法再接回去,只能做了截肢。
说到当天的情况,袁玉光的爱人徐志英依然心有余悸,当时,她听说袁玉光在医院做手术,已经被吓得腿软走不了路。
自从做上公益,袁玉光一天天往外跑,家里的活儿,以及自己五个孩子的学习生活全是爱人一个人在料理。
开始徐志英想不通,他一天天地贴钱受罪为了啥?他们没少因为这事儿吵架。
为了得到妻子的理解,袁玉光在一次慰问活动中带上了妻子。
“一位老人紧紧握着我的手,说这些年多亏玉光的帮助,孙子才有学上,一家人有了盼头,那时,我开始理解他了。”徐志英说。
2013年,正在偏远山区走访学生的袁玉光,没能赶回家见母亲最后一眼,成为他一生的遗憾。
一声“恩人”换来无悔付出
“袁叔叔,真的是您。”
去年,袁玉光陪爱人去县医院检查身体,被一个穿着白大褂的小伙子拉住。
“我是代王城的小刚,您不记得我了?”袁玉光上下打量了半天,一把抱住他,“是你呀,长大了,变样了,不敢认了。”
说话间,小刚迫不及待地向同事们介绍起袁玉光,“这是我的大恩人,就是袁叔叔资助我上得高中和大学。”
看着眼前自己曾资助过的孩子,如今已经参加工作,还是一名医生,袁玉光满眼都是骄傲,曾经的一幕幕也都涌上心头。
多年前,考上高中的小刚,因为没有学费,迟迟没去学校报道,听说了孩子的情况,袁玉光第一时间赶到他家,并把他送到学校,给孩子交了学费,并立即联系爱心人士,组建了助学小组,每个月资助他600元,一直资助到大学毕业。
10余年过去了,从不惑之年到年近花甲,袁玉光资助过的孩子太多,很多孩子的名字,他都记不清了,可像小刚一样,孩子们一直记着这位“袁爸爸”。
“近年来,国家的好政策不断,以前的贫困村也脱了贫,需要资助的孩子越来越少。”袁玉光说。
然而,他并没有停下做公益的脚步。目前,他每个星期要抽出三到四个半天与蔚县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一起去送教,老师们送课,他送物资,为一个个特殊孩子送去温暖和关爱。他还经常组织志愿者们到农村幸福互助院,为孤寡、独居、残疾老人打扫卫生、理发、洗脚、洗衣服……
“做公益是我一辈子的爱好,我会一直走下去。”他坚定地说。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