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赤城县有家历史文物收藏馆。一个晴好的下午,记者走进了这里。石、陶、瓦、罐、瓮、碾……馆内藏品琳琅满目,每一件藏品都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的记忆与信息,穿越历史长河,静静讲述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这家收藏馆内的所有藏品都是孙登海的“心头好”。什么时间、得于何处,拿起哪件,他都如数家珍,然后用上面他所标记好的标签来辅助佐证自己的记忆。谈起这些藏品的出处、修复过程和历史意义,孙登海滔滔不绝。
他从小就对历史十分感兴趣,进入教育行业以来,他接触到了大量历史书籍。工作之余,他将大量时间倾注在研究地质文化、地方历史上。正因这样的喜好和坚持,他偶然发现了样田乡落凤坡恐龙足迹化石,并积极推动官方考察认定及相关研究与保护工作,让这一珍贵的自然遗迹得到更多关注与重视。
这次重大发现点燃了孙登海内心深处的探索热情。他开始更加频繁地奔走在赤城的山野与村落之间,找寻着被时间掩藏的历史文化瑰宝,先后发现了多处文化遗址。2009年,他再次发现了样田乡寺梁恐爪龙足迹化石。“考察研究充满了乐趣。赤城县历史深厚、文化多元,过程辛苦,但每次新的发现都会激励我继续深入探索。”孙登海说,赤城县历史非常悠久,从新石器中晚期一直到秦汉,人类活动痕迹丰富,给赤城县留下了非常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从独石口到样田,100多公里之间,发现上古社会留下的遗址大体就有30多座,规模很大,文化层也很深。发掘赤城的历史和文化,是赤城人应该致力于研究的东西。”
多年来,孙登海依据研究成果和田野考古调查收获的信息,出版了多部赤城历史文化的研究作品,成为赤城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他的研究成果《追寻远逝的民族——山戎文化探幽》荣获市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二等奖,研究成果《赤城史话——兼谈赤城县地名文化》荣获市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二等奖。此两部作品分别被北师大出版社和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赤城史话》第二部(清、民国部分)也即将付梓。2023年,他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赤城县第一批乡土专家。如今,他又被市历史文化研究领导小组特聘为专家,继续肩负起挖掘和弘扬历史文化的重任,做家乡历史文化的守望者。
目前,孙登海正投身于赤城长城资源的研究中。“长城资源是我们的家底,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家底。赤城县有长城800里、烽火台800座,为了摸清假定,我们把赤城境内的长城几乎都走了一遍,而且也都做了统计。”孙登海说,他筹划撰写的《细说赤城县长城资源》计划今年年底完成出版,向世人更好更全面地展示赤城历史的真实面貌。记者 亢春宁 通讯员 张艳云 王怡宁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