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张垣人物

张建平:桥西区北新村“济世堂中医”

2025-03-13 09:48:59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人物名片】张建平:桥西区北新村“济世堂中医”

  一日,记者途经桥西区北新村路,被挂着张家口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济世堂中医”牌匾的一家中药堂吸引,随即推门入内。只见一位身着白大褂的老中医正全神贯注地为患者把脉诊疗。他的身后和一侧,摆放着4组共200多个抽屉的中药柜,里面盛放着蛇蜕、水蛭、五灵脂、何首乌等近800味中药材。墙面上,悬挂着书法家范曾书写赠送的“悬壶济世——张建平先生惠存”的书法作品,为中药堂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张建平老人,今年75岁,是张家口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张氏正骨医药技术的第四代传承人。

   上世纪60年代,10多岁的张建平生活在尚义县南壕堑公社二号村。那时,他的爷爷和父亲是当地周边地区出名的正骨师傅。隔三岔五地就有骨损骨伤的患者来他家求治。如脱臼、扭伤错位的上门,可以说是手到病除,也分文不收。淳朴的村民们心怀感激,经常会拿着点心、麻油等物品上门答谢。如遇到严重一点的骨折患者,爷爷和父亲就同时上手正骨接骨。在那个医疗设备并不先进的年代,他们完全凭借着娴熟的正骨手法和丰富的经验,来完成骨折部位的对位和夹板固定,随后再配制祖传接骨药。每一次的治疗过程,张建平都看在眼里,起初他只是觉得新奇好玩,但有一次经历,彻底改变了他对家传正骨技术的看法。

   记得初中时的一个礼拜天,张建平正在家中,突然有一家长带着小女孩匆匆上门。小女孩右臂下垂,疼得哇哇大哭。爷爷赶紧伸手摸孩子的肩膀和肘部,发现孩子肩膀上位脱臼,爷爷便在孩子肘部用巧劲往上一托,右手手指顺势一捏,只听“嘎巴”一声,孩子立马停止了哭叫,胳膊也能自如地前后摇摆,不再疼痛。这看似简单的治疗过程,却在极短的时间内为孩子解除了痛苦。那一刻,十四五岁的张建平内心受到触动,他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家传正骨技术的神奇与魅力,也由此对这门技术产生了兴趣。

   从那以后,每当长辈们进行骨伤治疗时,张建平都会在一旁认真细心地观察、问询,长辈们也告知他一些治疗的简单基础手法和要点。 

   然而,时代的浪潮打乱了许多人的生活节奏。文革开始后,学校停课,张建平被迫辍学,赋闲在家。此时,爷爷离世,整个家庭沉浸在悲痛之中,但也成为了张建平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作为第三代传人的父亲,正式开始对他进行正骨医药技术的第四代传承培养。从此,张建平踏上了与父亲一同学习和诊治骨伤病的道路。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他逐渐掌握了手摸、意会等骨伤无损伤的正确复位等治疗技术。这一学,就是将近10年。

   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张建平重新回校园。高中毕业后他通过成人中医大专自学,提升自己的医学知识水平。期间,他始终没有放下对正骨技术的学习和研究,边读书学习,边继续跟随父亲学习正骨技术和药物泡制。

   1973年,张建平分配参加工作。工作之余,他总是抓紧一切时间,阅读医学典籍,研究病例,不断提升自己的医术。

   1992年,张建平顺应改革大潮,停薪留职去北京中国中医肿瘤防治研究所进行中医知识的深造学习,立志要将自己传承的正骨技术和中医药知识有机结合,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医学之路。

   1995年,深造结束后的张建平回到张家口市,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医专职工作中。

   2016年,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筹备,张建平开设了自己的传统中医诊所——济世堂中医。

   在张家口市相关部门挖掘社会特色中医的过程中,2019年,张氏正骨医药技术入选为张家口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

  2022年,张建平被正式命名为张氏正骨医疗技术第四代传承人。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建平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组委会的组织下,他经常深入乡村、社区参加义诊活动。

   记得2019年的一天在经开区许家庄村义诊时,一位50多岁、走路一瘸一拐的陈女士引起了张建平的注意。他上前询问,经过仔细的把脉诊断和耐心问询,了解到陈女士右腿患有严重骨病,已被医院确诊为缺血性股骨头坏死。陈女士四处求医,尝试了多种治疗方法,但都没有明显的好转。医院建议她进行手术治疗,但作为一名农村人,陈女士既担心手术风险,又难以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她更希望能通过保守的中医治疗来缓解病情。

   张建平深知陈女士的困境,决心帮助她。经认真研究病情,为其制定了一套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对症下药。在半年多时间里,张建平密切关注着陈女士的病情变化,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慢慢地,陈女士的骨疾逐渐开始恢复,从最初的步履蹒跚,到能够独立行走,如今更是活跃在广场舞的群体娱乐健身中,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乐趣。

   每一次成功治愈患者,都让张建平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他说:“能通过中国国粹的中医中药为广大患者解除疾苦,我感到无比幸福和满足。虽然我现在已75岁高龄,但我会继续努力,做好中医药学传承工作,发扬中国国粹。我希望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我们国家中医的博大精深,为中医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河山新闻记者 武殿森)

编辑:李雅雯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