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什么是‘家’,那就是一家人互爱、共勉。”李华琳说。
“我觉得‘家’是心之所属,是勇往直前的力量。”牛海燕说。
李华琳和牛海燕是一对“85后”夫妻,他们相识于大学校园,而后成家立业,从放弃在北京的高薪工作,到返乡双双成为社区工作者,他们经历了种种选择,也克服了种种困难,但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担起对家庭的责任,共同创造属于他们的幸福生活。
大学期间学习的都是工业设计专业的他们,毕业后,来到北京后,很快就找到了相关专业的工作。
“那时工资还可以,但我们常常为了赶图纸、改方案熬夜,生活也不规律。时间一长,我和我爱人的身体都出现一些问题,加上爱人怀孕,我们思来想去,最终决定回乡发展。”李华琳说。
李华琳是山西晋中人,牛海燕是张家口人,回乡到底要回那个“乡”,两人又做了一番决定,2015年,随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申办成功,他们最终决定回张家口发展。
“刚回来的时候,我们挺迷茫的,不知道能干什么,2016年,儿子出生,那个时候,我还没有正经工作。”李华琳介绍,“直到2017年,我参加了相关考试,成为一名社区工作者。”
面对这个全新的职业,李华琳也全身心投入进去,他边干边学,还通过了“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并取得“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证书。
工作中,李华琳常常想居民之所想,以帮助居民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切入点,老旧楼房化粪池清掏、维修上下水管、组织公益活动等,一件件出色的工作受到居民们一致好评。他也从一名普通的社区工作者成长为桥东区红旗楼街道茶坊社区党委书记。
“他工作,我在家全职带孩子,随着二胎的出生,我们一下子成了四口之家。”牛海燕说,“刚开始有婆婆给我搭把手,感觉生活压力还不算大,后因爷爷奶奶也需要人照顾,婆婆不得不回了山西。接着又赶上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我爱人有防控任务,常常回不了家,我一个人带两个孩子,感觉每天都很累很累。”
牛海燕回忆,那个时候,她不仅要给孩子们做饭、做家务,还得盯老大上网课,看护老二,自己每天从早忙到晚,像旋转的陀螺。她说,生活再难也得硬抗,其实谁都不容易,她更理解身为社区工作者的爱人。
“我记得,到了晚上,等孩子们都睡了,我才有时间和爱人打个视频电话,我们互相鼓励,互相安慰,第二天,我们又都鼓足干劲继续战斗。”牛海燕笑着说,“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我俩都挺不容易。”
看似平凡的生活,实则是一直的坚持与努力。如今,牛海燕也成为一名社区工作者,他们除了兢兢业业的工作,生活中依然保持着互相理解和彼此尊重。家务活儿谁有时间谁干,身为丈夫,李华琳更是洗衣做饭能多干则多干。
李华琳说,我们结婚十年,走过风风雨雨,对家的定义更加明确,只有夫妻同心共建,才能拥有幸福家庭,做想做的事,爱所爱的人,这也许就是家的美满与知足。(记者 张凤燕 通讯员 武文静)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