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郑仲林:张家口日报社发行员
清晨6时,郑仲林早早起床,开始为一天的报纸投递作准备。
郑仲林,44岁,是张家口日报社发行员,工作了16年,即使没有闹钟,她也会准时起床。
虽然已经进入4月份,但清晨还伴随着丝丝凉意。
吃完早餐后,郑仲林裹紧衣服,骑着电动车从家出发了。
10分钟后,她来到发行部高新站。开门、整理桌面,戴好手套,做好接报纸的准备。
报纸到了,郑仲林和同事们一起来到站门口卸车。一手一捆报纸,一人两个来回,不一会儿,送来的报纸整齐地放到了站里。
郑仲林与另一名同事进行分类码放,清点数量,整理页面。“一捆250份,一沓50份。”郑仲林清点报纸的动作熟练,十指翻飞。
“码报纸看起来容易,做起来不简单”,郑仲林说,她最开始干这个工作时,因为不熟练总是笨手笨脚。而现在,她干得又快又好。
发行部高新站一共有18个发行员,不到半小时,郑仲林和同事已经将4000多份报纸整理完成。发行员们拿到自己的报纸后,开始做片区的分拣工作。
此时,郑仲林也开始整理自己的200多份日报和100多份晚报。她按照送报的明细打捆,然后再用笔在报纸上清楚写明订户的名称,方便取用。
郑仲林投递报纸已经16年了,每一份报纸,每一条送报线路,她都驾轻就熟。哪个单位的报纸放下面,哪个单位的报纸放上面,订户的报纸怎么分?送报纸时间久了,整理的速度就快了。
郑仲林正在整理报纸。 吕慧 摄
其实最开始的时候,她也不熟悉,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她自己总结出了送报的“窍门”。每年年初,她都要将自己负责的片区画图,设计投递路线,尽量不绕路。
将分好的报纸按照先后顺序装进报兜,郑仲林双手提起重约25公斤的报兜放在电动自行车的后座上。然后将报兜整理,系扣,准备出发。
现在的电动自行车是她的第六辆,去年刚换的。工作这些年,她一共骑坏了5辆电动自行车,一辆自行车。郑仲林还记得,她刚上班的时候骑的是一辆自行车。
刚上班的时候郑仲林被分配到了发行部桥东站。每天凌晨5时,她就准时从位于经开区的家里出发,骑自行车到站点需要20分钟,到了站点接上自己的报纸,便开始一天的工作。当时的发行员只需要派送晚报,每天200多份。杨家坟段的楼房都没有电梯,她需要爬近千层楼,从早晨一直忙到中午,有时候忙得顾不上喝一口水。工作耗时费力,但她说,这份工作给她很大的收获。
郑仲林将报纸装车准备出发。 吕慧 摄
现在每每回忆起在杨家坟段送报纸的时光,她依然很怀念。爬楼梯送报,一上一下与居民一同出入,聊上几句就熟了,偶尔互相帮个忙,都是举手之劳,热心肠的郑仲林也受到了读者的认可。杨家坟北路的王先生家一楼前有个小院,每年种的蔬菜成熟了都会给她拿一些。一位女士从海南旅游回来,塞给她一把椰子糖……一件件暖心的小事,让她感受到如春日暖阳般的温暖。直到现在,她还和一些订户们保持着联系,这些因为工作认识的人,也成了生活中的朋友。
郑仲林骑着电动车出发。 吕慧 摄
“大爷,早啊。”郑仲林驾驶着电动车载着沉甸甸的报纸来到第一站,将报纸递到市应急管理局门卫手中。她告诉记者,每天送报纸,和门卫成熟人了。
即便假期,郑仲林依然坚守在岗位上。说起放假,她说,做报纸发行的,没有假期。16年来,郑仲林只请过2次假,那是几年前公公过世,她回了2趟康保县老家,此外再也没有休息过。“病危的时候请了一天,出殡的时候请了一天。”郑仲林说,每天都有报纸发行,不去送报纸,就得找人替,送报路线和订报户的地址只有自己最清楚。
郑仲林将报纸送给每一位订户。 吕慧 摄
每天风里来雨里去,全年无休。每次骑车轮胎被扎后,推着重达百斤的电动自行车满大街找补胎的摊点;下雨为了保护报纸不被淋湿,将雨衣盖在报纸上,自己全身淋湿;下雪因为路滑不慎摔倒在雪地里……发行员不容易,郑仲林经历了很多,当她把充斥着墨香的报纸送到读者手中时,当看到读者期盼的眼神时,她感觉一切都是值得的。
临近中午,郑仲林完成了一天报纸的投递工作。“我们的工作虽然辛苦,但是也很有成就感。每天第一时间将报纸送到读者手中,他们认真读报的神情让我们感到很有成就感。”郑仲林说,无论严寒酷暑,发行员风雨无阻,他们只为让读者早点看上“热乎乎”的新闻。
(河山新闻记者 吕慧)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