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岁月沉淀在古树的一圈圈年轮上,历史铭刻在古树的一道道沟壑里,珍奇古树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和历史文化价值,是探索大自然奥秘的钥匙。
2025年3月15日起,国务院公布的《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施行,这是我国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填补了古树名木保护领域国家层面的法规空白,古树名木迎来了法治保护新的春天。
张家口市古树名木资源丰富,占全省的近1/5,属于古树名木资源富集地区。保护好古树对研究古气候、古地理、古文化、古风俗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更是留给后代子孙的宝贵财富。我市古树名木现状如何?开展了哪些保护工作?此次颁布的《条例》有什么意义?记者就此展开采访。
或雍容端庄,或高大茂盛,或苍翠挺拔,姿态万千的古树以自然且宁静的姿态,矗立在悬崖峭壁、村间河边、庙宇深处,见证着岁月的流转。“中国第一寿星槐”“中国第一怪桑”“京西第一神槐”“河北第一粗杨”“天下第一轩辕杨”为张家口增添了别样的韵味。
古树与许多丰富的历史和古老的建筑一样,也是宝贵的历史遗存。在我国古树类型的记载中,张家口就有22科、33属、49种。《万全县志》写道:“张家口一带古产松、柏、槐、楸、榆、柳、杨、榛、梨、桃、李、杏、枣、葡萄、沙果、酸枣、石榴等树种。”元代的周柏奇在《扈从北行前记》中有张家口以东“皆森林覆谷”的记载。《宣化府志》中的“鹤山柏桧森然”“大松山有古松盘曲”“椴树山有古椴树”“螺山果木丛蔚”等分别记载了市区、赤城、怀来等地的树木、森林的茂密。
市林业和草原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市古树名木共计639株,古树群6个,共有古树97343株,其中,赤城县650年白榆入选全国“双百”古树、宣化葡萄古藤登上河北旅游杂志。这些古树涵盖落叶松、榆树、槐树等众多树种,散布城乡,镌刻着自然与历史的印记,寄托着浓浓的乡愁情思。一些古树名木已经成为当地居民祭祀和祈福的圣地,获得了较好的保护,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但由于各区域内古树名木的保护现状参差不齐,一些树木存在濒危和病弱现象。
为保护好古树名木资源,我市林业部门付出了诸多努力。
建立“一树一档”。市林业和草原局为全市古树名木建立档案,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对古树名木进行全面普查、信息梳理,将信息录入到河北省古树名木管理系统中,实时更新,实现古树名木动态化管理。同时,为古树名木挂牌,2023年为单株古树挂牌559块,古树群制碑5块。实施“一树一策”。为加强对濒危古树名木的保护,我市对濒危古树名木进行了抢救复壮,相关县区组建专家支撑团队,按照“一树一策、一木一方”原则,对古树开展综合检查与集体会诊,为古树的健康生长保驾护航。创新“古树名木保险”。日前,宣化区林业局与中华联合财险成功合作,为管辖范围内的古树名木安排了综合保险,成为了古树名木保险保障工作开展的范本,使绿色保险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社会保障功能最大化,进一步提升古树名木的保障水平。探索“古树+”利用模式。在积极探索古树名木及其生境整体保护的过程中,创新开发利用模式,借助大海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北黄羊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具有旅游开发潜力的区域,将古树名木与生态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相结合,打造“古树+文化+旅游”特色旅游产业,促进了生态、文化和民生的和谐发展。
而此次施行的《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更是我国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为古树名木保护“撑腰”,让古树名木健康生长有了更丰沃的法治土壤。
据了解,此次《条例》中明确了政府在古树名木保护工作中的职责,进一步完善了管理体制,还优化了古树名木普查与认定程序,并且会根据不同情况分级分类实施保护。古树名木的普查和认定工作是整个保护管理工作的基础。
《条例》依据树龄标准实行分级保护,考虑到城市古树保护的实际情况,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权决定对城市内树龄300年以上不满500年的古树实行一级保护,对树龄100年以上不满300年的古树实行二级保护。此外,还规定了不同保护等级古树名木的认定程序以及死亡古树名木的处置原则。
《条例》明确规定,除特殊紧急情形外,禁止采伐古树名木。建设项目选址、建设,应当避开古树名木保护范围;因特殊情况不能避开,确需在古树名木保护范围内新建、扩建建筑物、构筑物或者铺设管线的,应当在施工前报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古树名木主管部门,并按照要求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尽可能减轻对古树名木及其生长环境的损害。
“国家对古树名木保护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一字一句研读《条例》全文,市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保护修复科科长石艳琴难掩兴奋。她认为,古树名木的保护是一场关乎文明传承的持久战,保护这些珍贵的自然遗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让它们继续讲述历史的故事,见证未来的变迁,共同守护这抹穿越古今的绿色。
【时评】
保护“绿色宝藏”赓续“生态文脉”
古树名木是“绿色的国宝”,承载着自然生态与人文历史的双重价值。它们不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历史文化的鲜活见证者,也是人们寄托乡愁、传承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古树名木,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张家口古树名木资源丰富,古树名木数量占全省的近五分之一,是我们不可多得的自然文化遗产。近年来,我市在古树名木保护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从成立古树名木保护协会,制定《张家口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到推行“一树一档”,全部挂牌管理,坚持“一树一策”,推进抢救复壮,再到积极推广社会认养、保险保障,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通过“树规范、建档案、强修复、促共治”的系统性实践,实现了古树从静态保护向活化利用的转变。
3月15日起正式施行的《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是我国首次以行政法规形式明确古树名木保护的管理规范,明确构建政府主导、属地负责、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压实各方保护责任,推行古树名木保护分级分类科学施策,为地方实践的法治化提升注入了新动力。今年,我国将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依托河北省古树名木管理系统,动态化的管理手段也为我市提升古树名木保护质量提供了助力。
京蔚高速建设过程中,一个“让路于树”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为了保护沿线的一处树龄最高超300年的古树群,施工方调整了施工方案,向北侧山体偏移了100米左右,还打造了一条仅290米的超短隧道,从古树下方的山体穿过。这一构建生态文脉、涵养城市精神的生动实践,映照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也彰显着我们保护古树名木的坚定决心。依靠法治规范、技术赋能,实现对古树名木的精细化监测的同时,也应在保护与利用的融合路径上深入探索,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构建多元投入机制,开发“古树+文旅”新业态,将古树(群)打造为文化地标……以科技为支撑、文化为纽带、共治为路径,枝繁叶茂的古树将会持续见证绿色发展的活力与希望。
【“树”说故事】
中国第一蚩尤松
古油松位于涿鹿县矾山镇龙王塘村村委会院内。树高32.5米,胸围393厘米,冠幅21米·21米,树龄1500年以上。
此地为古代黄帝战蚩尤遗址之一,属于蚩尤部落营地。据《魏土地记》载,“涿鹿地(今矾山古城)东南六里有蚩尤城,蚩尤泉出蚩尤城入涿水。”距古蚩尤城址约300米处有一眼蚩尤泉 (曾改名龙泉)。传说,五千年前,蚩尤在此汲水饮马,驰骋沙场,战败被杀,阴魂不散而集于泉边,遂长出此株油松,故此树被称为蚩尤松。此树枝叶苍翠,遮天蔽日,树干苍劲挺拔,笔直向上,气势雄伟,象征蚩尤雄武剽悍、刚直不阿的性格。现在蚩尤松成为后人凭吊先祖的神圣之树。
赤城最美丽白榆——兄弟榆
赤城县上马山村位于样田乡以南5公里,周边植被茂密,群山环绕,白河横穿其中,村口两株白榆挺立辉映。古树树龄约650年,树高28米,胸围7米,需五六个成年人才能合抱,粗大的主枝向天空竞相伸展,生机勃勃。当地人称这两株榆树为“兄弟榆”。
“兄弟榆”夏季亭亭如盖,冬季瑞雪压枝,是赤城县白云山九连洞的守门神。两棵树本是孪生兄弟,为什么大榆需八人合围,小榆为五人合抱?这两株有700多年历史的榆树有着怎样的故事呢?相传,山东有个手艺精湛的铁匠。一日,他正在家中烧火做饭,忽见添满水的大铁锅内晃动着一棵大榆树影,榆树树干被一劈两半。铁匠心想,莫非榆树是让我救它一命。他备足干粮,沿途向北寻访,正当他心灰意冷时,猛然看到赤城县一村口挺立着一对榆树,两树相距不足二十步,一大一小,树枝相携,亲如兄弟,形状和铁匠在锅中看到的一模一样。铁匠心中大喜,决定打制一个大铁箍,将裂开的树干箍起来。铁匠在村民的帮助下,用了三天三夜,将劈开的大榆树用铁箍箍紧。当时,小榆树为了救兄长一命,化作人身,口念佛经,将灾难在铁匠锅内显形,求得铁匠相助,自己为此折损了两百年的寿数。所以小榆树看上去与哥哥“身形”有差,相差了两百岁。可是,哥俩情谊愈加深厚,树枝与树枝在空中云海相握,树根与树根在地下碧水相牵,“兄弟榆”不胫而走。
华北第一古杜松群
在尚义县小蒜沟镇下乌拉哈达村的黑龙王山上,生长着1.3公顷绿意盎然的杜松。这片杜松群共有杜松483棵,平均树高5.5米,树龄都在100年以上,其中树龄在200年以上的有11棵,特别是有2棵树龄高达400多年。这片杜松群是我省唯一的古杜松群,其中树龄最大的达400多年,被誉为“华北第一古杜松群”。
关于杜松群的形成,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候鸟吃了杜松籽,途经此地,松籽随粪便落入石缝中而生存下来。最初只有一棵,经过天然繁殖,历经数代,形成了现在的杜松群。杜松一年四季常青,在岩缝中扎根生长经历风吹雨打屹立不倒,一直被当地村民视为“风水树”和“神树”,被赋予了神秘的色彩。当地村民认为,这些古树关系着全村的风水命脉,所以不敢去动那里的一草一木。正是因为传说和村民的自觉保护,使得杜松群免于人为破坏,得以自然生长繁衍,并形成古树奇观。
(记者 王映华 王棣 通讯员 张成栋 赵彩芬 整理)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