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自助取票机吐出最后一张蓝色磁介质车票的声响,在张家口站的售票大厅里显得格外清晰。9月19日,旅客韩俊琴取出了自己前两天出差的乘车凭证:“这可能是我最后一张纸质车票了,我得好好珍藏。”

从10月1日起,铁路部门客运领域将全面使用电子发票,对10月1日起乘车的旅客,不再提供纸质报销凭证,意味着这张陪伴了广大旅客半个多世纪的纸质火车票,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当指尖再难触到票面上凹凸的车次信息,那些藏在票根里的故事,却在张家口市民的记忆中愈发鲜活。

老票夹里的“时光隧道”
“你看这张,是我第一次坐火车去保定的车票。”52岁的赵惠平从褪色的牛皮票夹里小心翼翼抽出一张硬纸板车票,票面上用黑色油墨印着“张家口经(沙京)—保定”,蓝色的日期“88.3.22”早已模糊。赵惠平的手指在票边磨出的毛边上来回摩挲,“那时候坐火车要提前三天去排队买票,我裹着棉袄在火车站冻了半宿,拿到票的时候,手都冻得握不住笔。”
这个老式票夹里,整齐叠放着近百张火车票,从硬纸板到软纸票,再到后来的磁介质车票,如同一条浓缩的时光隧道。“2019年12月30日京张高铁开通,我买了张高铁票到北京,那是我第一次坐高铁,不用拿票,直接刷身份证进站乘车,还觉得挺新鲜。”赵惠平笑着说。每隔一段时间,他都会把票夹拿出来,看上好长时间,他说:“这每一张小小票根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每个故事都承载着张家口铁路一个时代的印记,把这些小片段串联起来就是张家口城市变迁的见证。”
票根上的“青春密码”
在某药企工作的“80后”谷大科,手机相册里存着一组特殊的“车票拼图”。2005年大学毕业,他和室友们约定“毕业旅行去拉萨”,四张从北京到拉萨的火车票,如今成了他们友谊的见证。
“当时我们把车票叠在一起拍照,还开玩笑说要留到退休后一起再去一趟西藏。”谷大科说,每次和室友视频,他们都会翻出当年的车票照片,回忆着火车上一起看雪山、吃泡面的日子。
对“90后”王浩宇来说,纸质火车票是他异地恋的“信物”。
“我和女朋友在不同城市上大学,每周我们都会见面,每次见面的火车票,我都会保留好。”在王浩宇的收藏夹里,已经攒了百余张火车票,票面上的日期串联起他们四年的恋爱时光。
“马上就要改成了电子客票,但我们会把每次出游的电子票截图存起来,就像当初收藏纸质车票一样,让它继续记录我们的幸福生活。”王浩宇说。

告别与传承
在铁路工作了30年的售票员张桂勇,是纸质火车票退出舞台的见证者。
“听老师傅们说,刚开始卖硬纸板车票的时候,要手工填写车次和座位号,一天下来手腕都抬不起来。”张桂勇记得,2007 年铁路实行计算机售票,第一次用打印机打出软纸票时,他还特意把第一张票留作纪念。
如今自助机取代了人工窗口,但张桂勇总在休息时去候车大厅转转。看到乘客们用身份证刷闸机时,他总会想起那些年在票面上用打票机在车票上打孔的日子,那是属于铁路人的浪漫,也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出行记忆,正以新的方式,继续陪伴着每一位旅客。
尽管纸质火车票即将退出历史舞台,但它承载的记忆却从未消失。“这些车票不仅是出行凭证,更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张桂勇坚定地说。相信还会有很多人带着自己收藏的车票,分享背后的故事。
从硬纸板车票到电子客票,改变的是出行方式,不变的是人们对远方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当我们翻开相册里的车票照片,打开收藏夹里的电子票截图,那些与纸质火车票有关的故事,依然会唤起我们对过去岁月的回忆。(记者 马明明 通讯员 杨光伟)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