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民生

天气为何异常?北方气候“南方化”了吗

2025-09-01 09:56:29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今年夏季,我国北方地区降雨明显偏多,“北方雨水为何频繁光顾华北与西北”“北方气候南方化了吗”等话题频繁登上热搜,引发关注。天气为何异常?公众应如何科学防范?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气象专家。

  每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是我国“七下八上”的防汛关键期。在这约一个月时间里,北方降水频繁,华北、黄淮、东北等地迎来全年最集中降水时段,其总降水量通常可占全年三分之一。

  而今年北方的雨,尤为不同。7月以来,北方地区接连出现多轮强降雨过程,降雨落区高度重叠。中央气象台监测显示,今年华北雨季于7月5日正式开启,与常年平均开启日期(7月18日)相比提前了近半个月,为1961年以来最早。

  北方的雨不仅下得早,强度也大。数据显示,今年“七下八上”期间,内蒙古河套地区至山西北部、河北西北部、北京大部、天津北部等地累计降水量偏多1倍以上。其中,北京密云上甸子、河北兴隆、内蒙古凉城、山西阳高等33个国家级气象站的累计降雨量打破历史同期纪录。单日降雨强度也很惊人:华北地区共9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单日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例如河北易县,7月25日单日降雨量达212毫米,一天的雨量超过了当地常年整个7月的降雨量。

  有专家指出,北方持续强降水与大气环流异常,特别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有直接关系。7月以来,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位置偏北并稳定维持,副热带高压西部和北部边缘偏南暖湿急流强、大气不稳定性高,为北方持续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水汽和热力条件。

  此外,7月中下旬副热带高压南侧洋面热带系统活跃,也额外加强了向北方地区的水汽输送。副热带高压北部边缘的西风带短波槽等天气系统活动较为频繁,致使降水过程在北方多地反复出现。

  副热带高压异常是否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首席预报员支蓉介绍,从年代际尺度看,全球变暖可以通过改变温度梯度,推动副热带高压带向极地方向移动,整体有利于副热带高压北界向高纬度拓展。

  事实上,北方这样高温高湿的“桑拿天”早有端倪。“有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多数地区极端湿热事件显著增加。在此背景下,华北地区自20世纪80年代起呈现出夏季湿高温事件频次快速增长的特征,增速接近干高温事件的3倍。”支蓉说。

  北方气候真的在“南方化”吗?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监测预估室研究员石英告诉记者,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自20世纪中期以来,全球陆地强降水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总体呈上升趋势,21世纪可能进一步增加。

  石英介绍,预计未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和极端强降水都将增加,包括大雨日数增加,增幅呈现“西北—东南”由少至多的分布形态。新疆和青海南部部分地区呈减少趋势,而华北南部和东北南部增幅显著,高排放情景下增幅超过1.4天;连续5日最大降水量也呈增多趋势,内蒙古中部、华北南部和东北南部为增幅大值区,高排放情景下超过12毫米。但要说北方气候“南方化”还需持续监测研究确定。

  面对北方强降水频次增加的趋势,应如何加强防护?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室工程师黄明霞提出,应构建“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全流程响应机制,从预警发布、工程防护、公众教育到灾后恢复等多环节提升应对能力,持续增强全社会的气候适应能力与风险防范意识。

  专家建议,在公众健康方面,完善健康气候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动态监测降水相关传染病与健康风险,多渠道向公众发布风险提示;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雨季饮用水源监管与水质监测;医疗机构应制定洪涝后常见病症的诊疗预案,并开展针对性汛期健康科普宣传,提升公众自我健康防护意识和能力。

  在城市应对方面,系统推进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构建精细化城市内涝监测预警体系与智能调度平台,实现预警信息和避险指引精准推送;加强地下空间、立交桥等重点区域防护,健全以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提升多部门协同抢险能力。

  在农业生产方面,加快农田沟渠疏浚和排涝设施建设,推广“海绵农田”模式,增强农田蓄水与调控能力;依据涝渍风险调整种植结构,高风险区推广耐涝作物与适应性种植模式;强化强降水智能监测与预警服务,及时组织抢收与应急排水;灾后迅速开展清淤、补肥和促长措施,加强病虫害监测防治。(经济日报记者 郭静原)

编辑:苏颖
责编:王卫
审核:闫振寰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