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民生

家里经常囤的这些物品,在悄悄释放致癌物

2025-09-08 09:33:50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很多人有囤积纸箱的习惯,有些人是想让它们日后派上用场,比如装杂物、寄快递等,也有些人是为了攒起来以后卖掉“回点血”。

  然而,看似无害的纸箱,可能在悄悄释放一种致癌物——甲醛。

  甲醛对人体有什么危害?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暗藏甲醛?该如何预防?今天,专家为你一一解答。

   

  快递纸箱可能会释放甲醛

  有媒体用甲醛浓度检测仪随机到5家快递驿站进行测试,停留仅几分钟,检测仪上显示的甲醛浓度值都迅速超过国家标准,个别数值甚至是该标准的7倍之多。

  虽然纸壳本身(纤维素)一般不含甲醛,但生产过程中很可能通过以下途径引入甲醛:

  ★胶黏剂

  部分低成本纸箱使用含甲醛的脲醛树脂胶或酚醛树脂胶,这些胶黏剂在常温下可能缓慢释放甲醛。

  ★表面涂层

  为了达到防水、防潮的效果,纸箱表面可能涂有含甲醛的油墨或其他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外包装

  为降低成本,一些商家会用低价劣质的胶带、塑料制品对纸箱进行快递包装,其中可能含有甲醛。

  ★回收纸

  以废纸为原料的纸板可能因前期印刷或处理残留甲醛,尤其是一些未经严格处理的回收纸。

  大量新纸箱、壁纸或涂有防水层的纸制品堆放在狭小空间,就有可能造成甲醛污染,尤其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甲醛挥发速度会加快。

  当然,谈到甲醛的毒性,我们也要考虑剂量,如果纸箱数量不多且在干燥环境下,在家中短期放置是不要紧的,正常通风即可大大降低风险。

  中国环境科学院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室教授张金良介绍,甲醛属于一类致癌物,已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致畸形物质及潜在的强致突变物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有毒化学品优先控制名单中的物质。

  短期接触高浓度甲醛,会对身体造成诸多不适,比如眼睛刺痛、咽喉疼痛、咳嗽、皮肤过敏等,长期甲醛暴露还会增加鼻咽癌和白血病风险。

   

  这些小物件是甲醛 “重灾区”

  除了快递纸箱,生活中这些常见物品可能也暗藏甲醛。

  ★劣质手机壳

  一些厂家为了压缩成本,在制作手机壳过程中会使用工业胶水,这极有可能导致手机壳甲醛、苯系物超标,从而散发出刺鼻气味。

  ★某些纺织品

  纺织品中甲醛的主要来源是抗皱整理、提高色牢度、涂料印花。有胶印的衣服、面料挺的内衣、免烫衣物等可能存在甲醛含量较高的情况,直接穿着可能会导致皮肤过敏。

  如果选购了有异味的纺织品,回家后应先用温水清洗,多晾晒。经过一次水洗,残留在面料上的甲醛大部分可以去除。也可用专业去除甲醛的洗衣液清洗。

  ★毛绒玩具 

  毛绒玩具中的甲醛主要来自于其表面的纺织品。工厂在制作纺织品的过程中,会添加柔软剂、固色剂、防水剂、黏合剂等助剂,来提高纺织品防缩、免烫等功能,这些助剂中就含有甲醛。颜色越鲜艳的毛绒玩具,甲醛含量可能越高。

  ★“捏捏乐”等玩具

  央视记者曾随机采购11款不同品牌、价位的“捏捏乐”送到专业机构检测,结果全部检测出甲醛、甲苯等有害挥发性物质。

  除了“捏捏乐”,徽章、橡皮泥、软质塑胶玩偶、部分积木等玩具也可能有类似问题。挑选玩具时,要避开价格过低、有刺鼻异味的产品,仔细查看是否有厂家名称、地址、执行标准等信息,选择手感正常、无部件松动的玩具。

   

  如何减少室内甲醛污染风险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的GB/T18883-202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规定,已投入使用的室内空间,每立方米甲醛含量不得高于0.08毫克。想要减少家庭中甲醛污染的风险,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通风

  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副会长宋广生表示,室外空气质量正常的情况下,通风换气是最经济有效的除醛措施。日常生活中多通风,多净化室内空气,不在卧室堆放大量含甲醛物品。

  绿萝、常春藤、虎皮兰等绿植具有净化空气的作用,适合作为长期辅助手段使用。

  2.选购低排放产品

  装修时尽量选择有环保标志的产品,甲醛含量越低越好,最好不含甲醛。

  新买的家具最好放一段时间再用。家具或各类家装材料在打开包装3~5个月内,甲醛释放量会达到最高峰,半年后就会进入缓慢、少量的释放状态。

  3.定期检测

  若怀疑室内有甲醛污染,可使用经认证的检测仪器或委托专业机构检测。

  (生命时报)

编辑:李雅雯

责编:王卫

审核:闫振寰


编辑:李雅雯
责编:王卫
审核:闫振寰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