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 > 张家口社会

一泓清水润京张

2025-09-08 09:18:12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清晨七点,日出东方。一抹暖阳温柔铺洒在官厅水库的水面上,粼粼波光间漾起朦胧而温暖的光晕,为这座北京“西北水塔”镀上了一层金边。

  此时,北京市官厅水库水环境监测分中心的化验员马晓萌已穿戴整齐白大褂与救生衣,登上前往永1000断面的快艇。她熟练地启动多参数水质分析仪。屏幕上,溶解氧、p H值、浑浊度、电导率、水温五项指标数据实时跳动,无声诉说着这片水域的水质变迁。“你看现在的p H值,基本稳定在8左右。按照地表水p H值标准,6≤p H≤9的范围就是安全的。”马晓萌指着监测终端上的数字,语气中满是自豪。而这样的水质,在三十年前的官厅水库,几乎是遥不可及的奢望。

  作为永定河入京的第一道关口,官厅水库的水质变迁史,正是永定河流域生态修复的缩影。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劣V类水体,到2022年主要指标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再到2023年至今流域10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这杯跨越京张两地的永定河水,历经二十余年系统性治理,终于实现了从“浊”到“清”的华丽转身,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在生态领域率先突破提供了生动实践。

image.png

  “水危机”倒逼治理

  官厅水库的水质困境,始于上世纪70年代。作为1954年建成的新中国第一座大型水库,这座控制着永定河流域93%面积的水利枢纽,曾是北京最重要的地表水源地。但随着上游工业化进程加快,桑干河、洋河、妫水河三条支流沿线的工业废水无序排放,让水库水质急剧恶化。

  1972年,中央紧急成立官厅水系水源保护领导小组,北京市官厅水库管理处水质监测站也应运而生,开启了我国水污染治理的先河。

  “那时候库区周边经常能看到漂浮的污染物,水色发暗,臭味扑鼻,湖内几乎没有鱼虾。”水环境监测分中心副主任白璇回忆,14年前,她入职时,老化验员告诉她,1997年库区的高锰酸盐指数最高达7.5m g/ L,氨氮浓度超过5m g/L,远超地表水Ⅲ类标准(高锰酸盐指数≤6m g/L,氨氮≤1m g/L),“劣V类”水体,使官厅水库于1997年退出北京饮用水源地行列。

  为改善官厅水库水质,2001年国务院批准实施《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紧邻官厅水库入库口建成黑土洼人工湿地。该湿地肩负着双重使命:一方面,致力于攻克北方低温环境下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河道微污染水体的关键技术;另一方面,承担着最大限度改善永定河入库水质的重要任务。“湿地利用生态工程原理,上游来水先进入稳定塘进行沉淀,减少悬浮物;然后进入人工湿地,湿地内种植了芦苇、香蒲、荷花、水葫芦等水生植物,这些植物能吸收氮、磷等营养物质,抑制藻类生长,同时水生动植物和微生物也会直接从水中吸收和降解有机物,从而降低富营养化指标,使水质得到净化。”黑土洼湿地班组长高堂森说,“当时我们顶着技术压力,在零下十几度的环境里调试湿地运行参数,就是想为永定河找一条净化之路。”监测数据显示,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悬浮物等指标的去除率最高可达70%左右,叶绿素、总磷等指标的平均去除率则在50%以上。“这让我们看到了入库水质改善的希望!”

  真正的系统性转折始于2016年。当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国家林业局联合印发《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总体方案》,首次将永定河治理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要求“加快永定河绿色生态河流廊道建设,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领域率先突破”。官厅水库八号桥湿地、妫水河湿地等3项关键工程被列入重点任务,京张两地随之建立起“目标共定、责任共担、资源共享、措施共推”的协同治理机制。北京市《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更明确提出“到2035年恢复官厅水库饮用水源功能”的目标,为这场持久战划定了清晰路线图。

image.png

  “科技+工程”双轮驱动

  走进官厅水库八号桥湿地,3.5公里长的河道蜿蜒穿过芦苇荡,香蒲、荷花、睡莲等水生植物错落有致,不时有白鹭掠过水面。这个2017年10月开工、2019年底投用的表流型河道湿地,总建设面积达211公顷,如今已成为永定河入库水质的“第一道防线”。

  “我们把湿地分成六个功能区,从溪流湿地到森林湿地,再到湖泊岛屿湿地,通过延长水流路径、优化植物配置,让上游来水在这里完成‘净化蜕变’。”八号桥湿地班组长王春蕾指着湿地的水质监测数据介绍:截至今年7月,湿地累计净化来水2.45亿立方米,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总氮五项指标去除率最高可达88%。他指着一处监测点位介绍:“你看现在这里的氨氮浓度基本稳定在0.5m g/L以下,而进水口有时会达到2m g/L,相当于每立方米水能减少1.5克污染物。”

  与八号桥湿地遥相呼应的,是位于北京市延庆区的妫水河湿地。作为2018年11月开工的复合潜流湿地,这片19公顷的水域承担着净化妫水河入库水的重要任务。“我们采用‘潜流+表流’的复合工艺,底部铺设卵石沙土滤料,表面种植苦草、金鱼藻等沉水植物,形成立体净化系统。”

  如果说人工湿地是“生态净水器”,那么智慧监测系统就是水库的“千里眼”。“我们构建了‘水地空’一体化监测网络,水下有无人船采集三维地形数据,空中有无人机巡查,岸边有自动监测站24小时值守。”北京市官厅水库管理处副主任谢建枝介绍,水库已完成77个表面位移监测点的北斗G NS S改造,使监测工作突破传统单一模式,形成了“人工采样”补充验证、“智能感知”实时捕捉的综合监测格局。

  水环境监测分中心的实验室里,离子色谱分析仪、原子荧光光度计等10余台套大型仪器有序运转,12名专业检测人员正忙碌地分析水样。“以前测一个总磷指标需要半天时间,现在用连续流动分析仪,两小时就能出结果,精度还提高了10倍。”白璇说,如今的监测能力与过去对比:“认证的参数提升到了58个,监测数据实时上传到水质监测系统,为数据抓取和水质调控提供了精准支撑。”

image.png

  “多源补水”唤醒河流

  2019年9月26日,随着万家寨引黄工程的阀门开启,黄河水沿着桑干河缓缓流入官厅水库,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与北京的“母亲河”实现历史性“握手”。这一跨越千里的生态补水,为永定河治理注入了关键动能。

  “引黄入京前,官厅水库主要依赖上游天然径流,遇到干旱年份就面临‘无水可补’的困境。”市水务局水资科科长赵晶晶介绍,为落实《永定河生态用水保障合作协议》,按照“能补尽补”的原则尽最大可能调度友谊水库和洋河水库向永定河实施生态补水。在年入库径流和蓄水量不多的情况下,2019—2024年,友谊水库累计向下游东洋河生态补水1.02亿立方米,洋河水库累计向下游洋河生态补水1.25亿立方米,6年来我市境内水库累计向永定河水系输水2.27亿立方米,让断流多年的河道重新焕发生机。

  在洋河水库调度中心,工作人员正根据实时水情调整下泄流量。“生态补水有效防止了河湖面积减少,降低了污染物浓度,改善了水质。”赵晶晶表示,通过科学调度,永定河张家口段实现了从“季节性断流”到“全年有水”的转变。2020年,永定河北京段实现全线通水,京津冀三地水流贯通;2021年,永定河自1996年以来首次实现连山通海的全线通水;2022年,在保障冬奥景观环境用水的同时,永定河全线通水123天、全线有水184天;2023年,永定河全年全线有水,全线流动228天;2024年,再次实现全年全线有水,全线流动261天,“流动的河”目标基本达成。2025年,永定河865公里河道继续保持全年全线有水,持续巩固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成效。

  补水带来的不仅是河道的“复活”,还有地下水位的回升。数据显示,多水源配置、多线路补水,累计向永定河生态补水超过9.88亿立方米,张家口境内桑干河、洋河、永定河基本生态水量恢复,沿岸地下水位回升明显。根据上级部门通报,今年半年,我市超采区地下水平均埋深11.19米,较上年同期上升1.69米,近三年累计上升0.4米。地下水位回升打破了过去“地下水漏斗”导致的地表水与地下水失衡状态,形成了“地下水补给地表水”的良性循环。数据显示,随着地下水位上升,张家口段主要河道(如洋河、桑干河)的生态基流持续稳定,断流现象基本消失,部分河段重现“清水绿岸”的景象。

  跨区域协同是补水工作的关键。“每年我们都会与山西、河北、北京、天津等省市召开联席会议,制定年度补水计划,确保水源、路径、调度‘三协同’。”赵晶晶介绍,这种“一盘棋”的调度模式,打破了行政区划壁垒,让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生态效益。

image.png

  “全流域共治”破题

  在市生态环境局,一份《永定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方案》摆在显著位置,方案中明确了工业、农业、养殖、生活四大污染源的整治目标和责任分工。“我们实行项目准入负面清单制度,110国道以南、官厅水库以北区域禁止新增工业及地产项目,先后关停了一批重污染企业。”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16个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均达100%,从源头切断了污染输入。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同样成效显著。在涿鹿县桑干河沿岸,曾经的高耗水农田已改种耐旱的杂豆、马铃薯。“我们严格控制河道两岸1公里范围内的永久基本农田农药、化肥使用,实现了农药、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市生态环境局涿鹿县分局相关负责人说,流域内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100%,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有效减少了农业污染入河。

  生态修复与污染治理同步推进。永定河流域河道整治工程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科学确定生态水量,保障河湖生态环境用水,提升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能力;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建设绿色生态河流廊道,复苏河湖生态环境。湿地保护体系作为其中重要一环,目前已建成省级以上湿地公园16个,其中国家级8个、省级8个,湿地公园总面积68.12万亩,湿地公园总面积、国家湿地公园总数量均居全省第一位。“截至去年,我市恢复退化湿地9.17万亩,实施河道清淤疏浚19公里,有效提升了湿地生态环境质量,生物多样性水平不断提高。”市湿地和野生动物保护管理中心主任王树凯说,近年来,河流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官厅水库、桑干河、洋河等重点区域鸟类达到360余种,高峰期总数超过40万到50万只。

  河湖长制的全面推行,为流域治理提供了制度保障。“我们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体系,使用‘河掌云’‘奥维互动地图’A P P开展巡河,实现‘人防+技防’全覆盖。”市水务局考核科科长尚长福介绍,京张两地还签订了跨界河流联防联控合作协议,建立“河湖长+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律师”联动机制,在官厅水库设立警务站,构建起跨区域协同治理格局。

  在涿鹿县,林草长制与河湖长制协同发力,累计完成造林绿化21.8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3.96%,较去年提升0.99%。“我们实施了张承植树造林、太行山综合治理等项目,构建起‘山上有林、岸边有草、水中有鱼’的生态系统。”涿鹿县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保护修复股股长胥艳伟说,森林蓄积量的增加不仅提升了水源涵养能力,也为流域生态安全筑起了绿色屏障。

image.png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生态系统的稳定。随着水质改善和水量增加,永定河流域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形成了“河流—湿地—森林”复合生态系统。市生态环境局的数据显示,2021、2022年流域内10个国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优良率90%,2023年至今优良率保持100%,创历史最好水平。“永定河的治理不仅改善了水质,更修复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生态支撑。”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

  站在官厅水库大坝上远眺,永定河水清澈蜿蜒,流向北京城区。从劣V类到Ⅲ类,这杯跨越京张两地的水,见证了我国流域治理的理念变革与实践创新。如今,京张两地正继续深化协同治理,朝着2035年恢复官厅水库饮用水源功能的目标迈进。这场持续二十余年的生态修复之战,不仅让永定河重现“流动的河、绿色的河、清洁的河、安全的河”的风采,更为跨区域流域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书写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答卷。(陈嘉 武殿森 陈飞  刘斌 王亚楠 郭颖晖 莘海龙

编辑:李雅雯

责编:王卫

审核:闫振寰


编辑:李雅雯
责编:王卫
审核:闫振寰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