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华东、华北、东北等地强降雨和雷暴天气频发。除直接灾害外,雷暴还可能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发作、心血管事件增加等健康问题。专家提醒,不同人群健康风险各异,需科学防护、因人施策,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雷暴天气健康威胁需警惕
雷暴天气的健康风险呈现多层次、多系统特点。最直接的危险是雷击,人在户外空旷区域、高地或水域附近时,易成为雷电的袭击目标。
近年来,雷暴天气引发的雷暴哮喘备受关注。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张永明说,雷雨前,空气湿度变大,让空气中本就聚集的花粉和霉菌孢子颗粒吸水后,体积进一步变大。当有雷暴时,花粉和霉菌被瞬间击碎,变成更为细小的微粒体进入人体下呼吸道,引发过敏性炎症,从而引起哮喘或导致症状加重。
此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于扬说,雷暴天气气压骤变,易诱发急性心梗、脑梗等心脑血管急症。老年人因机能衰退和共病状态更易受气候影响。研究表明气温、湿度变化可能引发生理指标波动及情绪应激。公众需提高警惕,出现不适及时就医。
专家还表示,精神健康敏感人群需对雷暴天气高度重视:雷暴时的声响和强光易引发焦虑人群惊恐发作;强风可能导致物体坠落、树木倒塌,加上路面湿滑,易造成意外伤害;雷暴引发的断电,还会威胁依赖医疗设备患者的生命。
科学防护因人施策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刘恒毅说,面对雷暴天气,普通人群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收到雷暴预警尽量避免外出。若在户外,应尽快寻找有完善防雷设施的建筑物躲避,远离铁塔、大树等;在室内则要远离门窗、水管,拔掉电器插头。
针对哮喘和过敏体质人群,张永明建议,雷暴天气前应关闭门窗,有条件的可以使用空气净化器,过敏体质的人群要备好相关急救药物,如硫酸沙丁胺醇吸入气雾剂等。若出现喘息气促、胸闷咳嗽等症状,应及时使用吸入剂并就医。
“极端气候确实可能会加剧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但公众不要过度紧张,提前备好常用急救药物,避免情绪激动,出现不适症状及时就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李锴印提醒,精神健康敏感人群可尝试深呼吸、冥想等放松技巧,必要时寻求亲友或专业心理支持。
依赖医疗设备的患者和家属同样需做好防护。于扬建议,一是根据设备电源情况保障电力供应,提前充电或准备发电装置等;二是备好设备故障应急包,如使用呼吸支持设备患者需备好管路、简易呼吸球囊,有起搏器植入患者可备用磁铁等;三是确保医疗可及,若发现依赖医疗设备出现异常,需及时就诊或启动医疗救援。
此外,照护者在照护老人、婴幼儿及行动不便者时,应加强居家环境安全,如移除走廊障碍物防止跌倒、卫生间安装防滑扶手、密封电源插座等,提前规划避险方案,掌握常用急救方法及紧急转移路线。还要做到健康风险主动防控,如老人脱水、婴儿体温失调等,照护者需定期做好监测。
专家强调,雷暴天气虽不可控,但通过提前准备和科学应对,绝大多数健康风险均可有效降低。公众应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个性化防护方案,关键时刻才能化险为夷。
(摘自:新华网)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