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信物见精神·有声手账】一把自制小提琴承载的延安记忆

2025-10-17 11:18:37  来源:光明网

【赓续星火 再启新程——信物见精神】

  本期信物:鲁艺自制小提琴(延安文艺纪念馆藏)

  在延安文艺纪念馆里陈列着一把特殊的小提琴,琴体总长60厘米,宽21厘米,厚10厘米,琴弓长80厘米。尽管琴颈部位有修补和拼接的痕迹,但历经70多年岁月洗礼,这把琴依然闪亮精致。它是目前已知存留的唯一一件延安鲁艺人自制的乐器。

【信物见精神·有声手账】一把自制小提琴承载的延安记忆

  时间回到1940年冬,时任重庆中华交响乐队首席大提琴的大提琴家张贞黻经介绍来到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教授大提琴和小提琴。由于西洋乐器在抗战时期的延安十分稀缺,他决定自己动手制作。从重庆到延安时,他就随身携带着制作工具和一本英文版的乐器制作书。不久,延安乐器厂在延安桥儿沟的一个窑洞里开办了,由张贞黻任厂长,成员大多为鲁艺学员。

【信物见精神·有声手账】一把自制小提琴承载的延安记忆

  1944年,西北战地服务团团员王卓回到延安鲁艺音乐系学习小提琴,师从张贞黻。苦于没有乐器,他向戏音部主任吕骥求助。吕骥请当时在美军观察组帮忙工作的美术系版画家古元在美军驻地的食品、物品包装箱里找到适合做提琴的松木板和硬木板材料。琴弦取材于羊肠和破旧电话线,琴弓则来自于鲁艺教员宋侃夫养的一匹马的马尾。

【信物见精神·有声手账】一把自制小提琴承载的延安记忆

  就这样,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的材料,在张贞黻的细细打磨下,成了一把精美的小提琴。古元看到这把自制小提琴后赞叹不已,在琴把上刻下“鲁艺自制”四个字。从此,这把小提琴就由王卓学习使用。但后来在东北解放战争前线演出时,小提琴的琴把被压断,刻上去的“鲁艺自制”四个字也没能保存下来。

【信物见精神·有声手账】一把自制小提琴承载的延安记忆

  2012年7月28日,时年84岁的王卓老人特地回到延安,捐出了这把小提琴。如今,这把小提琴就这样静静陈列在延安文艺纪念馆里,它见证了延安鲁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峥嵘岁月,见证了延安鲁艺艺术教育的光辉历史,也见证了两位音乐家走过的不平凡的道路,是鲁艺精神实实在在的“活标本”。

【信物见精神·有声手账】一把自制小提琴承载的延安记忆


编辑:雷伟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