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脚下,赛里木湖,曾经过度放牧、水土流失,生态系统持续退化。如今,红嘴鸥等140多种动物和630多种植物在此“安居”,游客环湖自驾、湖岸漫步成为常态。
一湖之水,从“危”变“机”,何以可能?拆违建、禁放牧、迁牲畜,做好“减法”;修复环湖植被、修建生态护岸,做好“加法”。多措并举、形成合力,赛里木湖重现“纯净之蓝”,牧民也吃起旅游饭。今年以来,景区接待游客突破700万人次,一片湖成了“金山银山”。
生态向好、产业兴旺的和谐画卷,正是新疆矢志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缩影。可持续的生态治理,关键在于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在听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保护与利用并举,荒漠戈壁也能变宝地。从生态治理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筑牢可持续发展的根基,高质量发展的生机还将进一步勃发。
坚持系统思维,制度创新与科技支撑双轮驱动。全面推行林长制,确保每片林子有人管、有人护;塔里木河流域建立起生态输水长效机制,20多年接力让干涸湖泊重现碧波……科学完善的制度体系,是生态治理的重要保障。与此同时,遥感监测、智能种植机器人等新技术、新产品广泛应用,大幅提升治理精准性。增强问题意识,树立效果导向,把制度优势、先进技术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才能进一步擦亮绿水青山的底色、提升金山银山的成色,更好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群众是生态治理的受益者,也是参与者、贡献者。赛里木湖禁牧后,当地通过生态补偿机制保障牧民收益,引导牧民转型为生态管护员、旅游从业者。牧民俄热扎·托留别克经营小店,其丈夫参与马队运营,收入远超放牧,“放下牧羊鞭,吃起旅游饭”成为现实。当“护好山水就有饭吃”成为共识,当生态改善切实带来收益,广大群众用行动守护家园的主动性进一步增强,由此激发的内生动力,为可持续治理注入汩汩活水。
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民族团结,是新疆生态治理成效卓著、行稳致远的深层源泉。七十载治山理水,已成为联结天山南北各民族的坚韧纽带。赛里木湖畔,党员干部与哈萨克族牧民围坐一起,共商禁牧转产、绘就旅游蓝图,生态理念化为共同行动;塔克拉玛干治沙前线,各族干部群众并肩铺设草方格、栽种梭梭,用汗水共筑“绿色长城”;阿克苏林果基地和加工厂,各族职工协作生产的景象处处可见……“共护一片绿,同圆一个梦”的行动,增进了各族群众的理解尊重,凝聚起守护共同家园的强大合力。进一步看,同心共治、同向而行的实践,让人们更加深刻理解“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生态与发展的共赢之路在向前开拓,美好生活节节高。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需要悉心守护,相信只要各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拧成一股绳,新疆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