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期间,我几乎跑遍了各省份的顶尖大学,促交流、谈合作。中国的发展变化太快了。欧洲需要更好地了解中国,才能真正实现共赢。”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驻华代表费可迪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欧中可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携手推动科技、教育、产业等领域合作升级。”
费可迪是西班牙知名经济学家、工程学教授,自2014年赴中国上海工作,在华从事教学工作已超过10年,曾担任同济大学中西学院外方院长。费可迪说,同济大学见证了欧中合作不断深入。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相关部门都与中国顶尖学府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大学就像‘民间使馆’,即使在国际形势日益错综复杂的当下,欧中高等教育合作也未中断。欧中高等教育合作不仅共同提升了国际科研水平,更增进了青年人对彼此文化的理解,为未来更多合作项目的落地提供有利条件。”
费可迪认为,现在欧中科研合作更加务实、更接地气、层次更深。几年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与西班牙植物生物技术和基因组中心联合建立“植物和环境互作联合中心”,围绕基因改良技术,探索可持续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问题。
针对现实需求的技术研发,为中欧高等教育合作打开了更广阔的思路。费可迪和众多中欧同事共同努力,促成同济创业谷项目顺利启动,帮助中国国内外创业项目孵化。费可迪介绍,同济大学一名工程专业的西班牙留学生受到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启发,通过同济创业谷建立了与新能源汽车电机相关的初创企业,受到西班牙即时用车软件公司Cabify的青睐。项目不仅在市场上取得了成功,也实现了技术、商业模式和市场运营的多重突破。“这样的经历为年轻人打开了国际视野,展现了跨国合作在培育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的巨大潜力。”费可迪说。
“上海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在同济大学,我曾参与接待来自欧洲的考察团体。无论是在中国广泛布局的德国工业企业、深耕中国市场的法国药企,还是来自荷兰以及北欧国家的企业,都想与中国合作,都想在中国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费可迪说,“我相信欧中合作具有广阔空间。”
费可迪表示,欧中双学位项目、联合科研合作以及创业孵化、技术对接等,都为双方合作创造了重要基础。“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希望帮助欧中学生拥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成为未来欧中合作的坚实力量。”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