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早防早治,守护认知 | 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

2025-09-21 17:50:37  来源:

  9月是国际阿尔茨海默病月,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今年的主题是“早防早治,守护认知”。

  在这个特别的月份里,我们希望与公众一起走近阿尔茨海默病,多方位了解这一疾病。

  别把生病当成“老糊涂”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起病隐匿、逐步进展的大脑退化性疾病,是导致老年期痴呆最常见的病因。它并非正常衰老的一部分,而是一种病理性的脑部疾病。

  阿尔茨海默病的核心病理特征是大脑中β-淀粉样蛋白(Aβ)异常沉积形成“老年斑”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导致的“神经原纤维缠结”,进而引发神经元损伤、突触丢失和脑组织萎缩,尤其是与记忆和认知功能密切相关的大脑海马区和内嗅皮层。

  随着病情进展,患者会出现记忆力减退、思维能力下降、行为和人格改变,最终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因此,患者常就诊于神经科、精神科和老年科。

  很多人将记忆力下降简单归因为“老糊涂”(正常老化),认为是年纪大了的自然现象。然而,阿尔茨海默病与正常的“老糊涂”有本质区别。两者最关键的区别在于:正常老化不会显著影响社会功能和独立生活能力;阿尔茨海默病却会导致患者出现进行性功能衰退,直至生活不能自理。

  确诊需要做专业检查


  当注意到家中老人出现了记忆、日常生活能力、周围人不能理解的性格和行为变化时,应主动带老人到专业机构记忆门诊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和检查,及时得到科学诊断和治疗建议。

  记忆门诊的医生通常会听家属详细叙述病情,同时也会与患者进行细致交流,之后会安排专业人员帮助患者进行神经认知、精神行为以及生活能力等方面的评估,为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患者还需要做一些辅助检查。例如,磁共振检查可明确是否有脑萎缩,以及脑萎缩的部位、特点等。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最典型的表现是海马萎缩。近年来,生物标记物检测,如淀粉样蛋白负荷PET检查,也越来越多地用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精准诊断。

  要预防该远离哪些危险因素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是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可分为不可控因素和可控因素。据《柳叶刀》报告,大约45%的痴呆可通过干预可控风险因素得以预防或延迟。这些可控的危险因素包括以下内容。

  1

  生活方式

  吸烟、过量饮酒、缺乏运动。

  2

  心血管疾病方面

  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高。

  3

  脑部损伤

  脑外伤史。

  4

  精神心理状况

  社交孤立、抑郁。

  5

  感官功能

  中年期未矫正的听力下降、视力丧失。

  6

  教育水平

  低教育水平。

  虽然目前尚无绝对的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的方法,但大量研究证实,积极减少可控风险因素,可显著降低认知衰退风险,预防痴呆。建议从生命早期开始关注脑健康,构建“医防融合”的全程管理体系,尤其是以下5个方面。

  1.坚持科学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结合力量训练。

  2.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避免吸二手烟。多摄入蔬菜、水果、全谷物、坚果、鱼类和橄榄油,限制红肉、糖和加工食品。

  3.加强认知训练:持续学习新技能(如乐器、语言等)、阅读、下棋、玩益智游戏,参加认知激活活动,保持大脑活跃。

  4.积极参与社交:主动拓展新的社交圈,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志愿服务,维持良好人际关系,避免孤独,保持心情愉快。

  5.主动管理健康:控制血压、血糖、血脂,保护听力。

  治疗“三管齐下”别心急


  目前还没有一种药物能够根治阿尔茨海默病。奢望“一针灵”“一剂灵”“灵丹妙药”,或者对治疗缺乏信心,认为“反正治不好,干脆不治了”,这些观念都不科学。

  国内外的阿尔茨海默病诊疗指南均推荐“三管齐下”的治疗方案:第一,坚持合理的药物治疗,以延缓认知衰退,减轻精神行为症状;第二,进行科学的心理社会干预,增加社会活动,减少行为问题;第三,为照护者提供辅导和支持,提高家庭照护质量。

编辑:吴明富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