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打开 行进中国丨“哈密甜”从限量到自由

2025-08-06 09:13:50  来源:

“从一季尝鲜到哈密瓜‘自由’”,这在去年哈密瓜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还只是一个愿望,如今已照进现实。

“今年,我们通过全国产区联动,构建起全年稳定供应体系,让消费者365天都能吃到哈密瓜。”新疆哈密瓜鲜果产业链平台种质研发中心负责人米铁柱说。

成熟的哈密瓜。人民网 李欣洋摄

成熟的哈密瓜。人民网 李欣洋摄


以哈密瓜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为起点,哈密搭建起行业对话的桥梁,哈密瓜鲜果产业链平台正重构中国哈密瓜产业布局。

“这一切的开端,源于一粒粒瓜种。”今年投入使用的哈密瓜种质研发智能调控平台,就是米铁柱的“主战场”,“我们构建销售—研发—生产闭环,由市场主导研发,让科研更有实效。”

哈密瓜从一粒种子到走向餐桌,试验成本高、周期长是核心问题。

哈密瓜文创产品。人民网 李欣洋摄

哈密瓜文创产品。人民网 李欣洋摄


在哈密瓜种质研发智能调控平台人工气候室,通过模拟生态环境,可以迅速完成生产测试,为产业链上下游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以前测试新品种,要跑到新疆、云南、海南等地挨个试,周期3至5年,有可能还会赔钱。”米铁柱说,现在通过一季模拟三地环境,参数一目了然,还能算出亩产赚不赚钱,新品种上市将大幅提速。

除了测试新品种,平台还能为行业提供“定制化”种植方案,改善品质、提高产能、增加效益。

在哈密南湖,按平台建议调整水肥后,同一品种的哈密瓜糖度从18度飙升到22度,每亩多赚3000元。这相当于给土地“私人订制”营养餐单,既增产又提质。

“平台不仅能‘改造现在’,还能‘预测未来’,帮行业多赚钱,让消费者吃到更可口的瓜!”米铁柱说。

六亩园里的哈密瓜藤。人民网 李欣洋摄

六亩园里的哈密瓜藤。人民网 李欣洋摄


说着,米铁柱带领记者来到六亩园,“这里主要开展哈密瓜大棚种植的技术验证和智慧化生产,破解传统露天种植模式‘靠天吃饭’和大棚种植技术与资金门槛较高这些难题。”

像六亩园这样的测试试验田,在全国各地还有30多个:在三亚针对热带气候研发“冬春错季”栽培法;在云南怒江峡谷针对干热河谷气候研发“三层立体栽培法”……

这些“定制方案”把“试验数据”变成“市场价值”,把“栽培技术”变成“产业工具”,让全国瓜农共享“科技红利”,为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鲜活动能。

成熟的哈密瓜。人民网 李欣洋摄

成熟的哈密瓜。人民网 李欣洋摄


除种质研发中心以外,哈密瓜鲜果产业链平台还构建了标准认证中心、品牌流量中心、冷链物流中心和金融结算中心,推动产业规范化,构建全国仓储配送网络,为产业链各端提供资金支持,推动哈密瓜产业从千亿级向三千亿级跃迁,让“哈密甜”走向世界。

甘甜的哈密瓜。人民网 李欣洋摄

甘甜的哈密瓜。人民网 李欣洋摄


“正如吴明珠院士说得那样:把瓜的甘甜献给人民。这就是我们的初衷。”米铁柱说。

(人民网“行进中国”新疆调研采访团:唐晓勇、王欲然、唐宋、唐佳、杨睿、李欣洋、陈新辉)


编辑:李博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