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雄安新区容东片区张市社区的“红领巾议事会”上,孩子们稚嫩却真诚的建议,给社区带来了不少变化。几把新安装的休闲椅,几句童趣盎然的提示语,看似不起眼,却正是容东片区社区“微治理”中展现的“绣花功”。从中不难看出,基层治理的源头活水,往往就蕴藏在这些贴近生活、人人可参与的细微之处。
“微治理”的精髓在于激发多元主体的参与热情,变“你和我”为“我们”。雄安新区容东片区的实践表明,当居民从治理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和“行动者”,治理的根基才能更加牢固。无论是“红领巾议事会”让孩童的奇思妙想落地生根,还是“合心大碗茶”议事会在轻松氛围中化解居民急难愁盼,或是百余个社区社团成为邻里交往、协商互助的平台,都体现了新区将治理单元细化到楼门、延伸到个体的努力。这种广泛动员,使得治理不再是少数人的事务,而是凝聚了社区共同体的智慧和力量,绘就了社区治理的“同心圆”。
“微治理”的深化得益于专业力量的注入,推动服务从“有没有”向“好不好”升级。随着社会发展,居民需求日益多样化、精细化,仅凭热情和善意难以满足居民更高的期待。容东片区敏锐地把握这一趋势,引入专业社工机构承接项目,挖掘社区内的律师、医生、教师等“能人”组建特色志愿队,如“法先锋”提供精准法律咨询,悦容音乐志愿小队以文化滋养社区,这些都是志愿服务从普遍参与向专业引领的跨越。专业化服务如同精准滴灌,触及治理的难点痛点,极大提升治理效能。
“微治理”的可持续性关键在于创新机制保障,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一次活动易,长效机制难。容东片区并未止步于活动形式的创新,而是着力构建可持续的内生发展动力:设立社区慈善基金,探索“公益共治”,链接商家企业资源,形成“服务换资源、资源反哺服务”的良性循环;打造便民工坊,以“社区提供场地、商户低价服务”模式,既满足居民小修小补的微需求,也为困难群体和回迁居民创造家门口就业的机会。这些机制创新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有机结合,增强社区的自我“造血”功能。
雄安新区容东片区的实践深刻表明,基层治理的“大效能”恰恰蕴藏于一个个贴近民生的“微治理”创新之中。当社区里的每一个孩子、每一位长者、每一户家庭都能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当专业服务精准对接需求,当可持续的机制保障治理常态长效,基层社会治理便会迸发出新的活力。(曹铮)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