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实融合,打造产业升级新引擎
——河北以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三)
新兴铸管武安本级智能管控中心,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数据分析。(河北日报资料片)河北日报记者田明摄
这是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
截至今年上半年,我省企业工业设备上云率35.1%,连续四年保持全国第一。
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上云企业超过11万家,超额完成“十万企业上云”任务。
2024年,河北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居全国第9位,比2023年前进2位,首次进入全国第一梯队。
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的实体支撑,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路径。
数字经济时代,智能工厂长什么样?
在位于唐山的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首钢京唐”)钢轧作业部炼钢主控室内,钢轧作业部炼钢操作人员王东手握鼠标,轻轻点击“吹炼开始”按钮。
几秒后,氧枪自动下降,物料精准投入,转炉内火光升腾。王东眼前的屏幕上,一座虚拟的炼钢转炉正“沸腾”着,翻滚的钢水泛着炽热的红光。
这样的场景,得益于首钢京唐自主研发的“转炉智能炼钢系统”带来的颠覆性改变。
过去,炼钢是经验活,老师傅们要手持炼钢镜,顶着高温靠近炉口观察火焰颜色,凭经验判断氧枪高度、加料时机等。如今,AI接管了90%以上的操作,工人只需“一键启动”,系统便能自动完成吹炼、出钢、溅渣、出渣全流程。
从现场操作的汗流浃背到空调房内的自动炼钢,这种转变背后,是首钢京唐在智慧生产上进行的诸多探索。
该公司通过人工智能、5G专网等技术,重构传统钢铁生产流程,打造国内领先的智能工厂标杆。今年2月,该公司入选我国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名单。
智能工厂作为实现智能制造的主要载体,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的主战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
今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国资委、省市场监管局、省数据和政务服务局联合印发《河北省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行动工作方案(2025—2027年)》提出,加快建成覆盖全省的智能工厂梯度培育体系,通过基础级、先进级、卓越级、领航级4个层级开展培育,推动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
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培育先进级智能工厂132家、卓越级智能工厂14家。
河北工业门类齐全,41大类工业行业中,我省就有40类,拥有37万余家工业企业。近年来,我省积极引导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持续向纵深推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大模型赋能产业发展——
河北太行钢铁大模型来了!我省39家钢铁企业联合华为、阿里、百度等13家顶尖人工智能企业,共同研发了河北太行钢铁大模型,涉及钢铁产业142个全链条生产应用场景,赋能钢铁行业加快打造新质生产力。
今年,我省聚焦各市主导产业和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持续推动人工智能企业与我省企业紧密合作,开展垂直大模型研发。目前,全省已在钢铁、化工等26个领域开发292个垂直大模型,新技术、新应用取得新突破。
实施产业大脑培育工程——
景县橡塑管产业集群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着企业数字化程度普遍不高、采购成本高等痛点。景县橡塑产业大脑搭建9个组件应用,提供数字化改造、原材料集采、供应链金融等产业互联网核心服务,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产业大脑是推动产业集群和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今年8月,我省启动实施产业大脑培育工程,将构建形成“1+M+N”的“产业大脑+共享工厂”发展体系(建设1个省级产业大脑能力中心,打造30个以上的重点行业产业大脑,整合N个共享工厂资源),全面提升重点产业链、特色产业集群等数字化水平和产业资源协同配置效率。
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步伐加快——
我省持续推动102家云服务商与工业企业开展对接服务。截至今年9月22日,全省上云企业累计达11万家,较去年年底新增企业7432家。
今年以来,我省工业企业累计实施数字化转型项目4124项。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71.3%,居全国第4。
向“数”而行,乘“云”直上。放眼燕赵大地,数字赋能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取得新突破。
中信戴卡将AI识别技术应用到工业检测中,实现了铝车轮成品全检,产品交付合格率近100%。
河北新兴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运配煤模型系统2年多来,配煤大模型的配煤方案准确率趋近100%,生产每吨焦炭成本降低9.4元,年创效近1900万元。
…………
新技术革命方兴未艾,传统产业悄然“智变”,河北新型工业化进程按下“快进键”。我省9个项目入选工信部2024年实数融合典型案例名单,数量居全国第8。其中2个案例入选“数字领航”企业方向,数量居全国第4。
数实融合,打造产业升级新引擎。今年1至8月,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090.1亿元,同比增长32.1%,增速较1至7月加快12.3个百分点,排名全国第3,工业利润增速加快。(河北日报记者 米彦泽)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