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这土豆,个个跟小皮球似的,掰开里面沙沙的,今年肯定能卖个好价钱!”9月下旬,在河北省阳原县大田洼乡大井头村的马铃薯田地里,64岁的村民徐照贵蹲在垄间,双手捧着刚挖出的土豆,脸上的皱纹笑成了花。
阳光下,颗颗饱满、表皮光滑的土豆铺满田间,农户们手持锄头、编织袋穿梭其间,欢声笑语伴着泥土清香飘向远方——这片由驻村工作队推广种植的40余亩马铃薯特色种植区,今年依然收获满满,小小的土豆正成为撬动当地乡村振兴、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金疙瘩”。
时间拉回2016年,彼时的大井头村还是个“产业单一、增收无门”的村庄。“那时候村里就种点玉米、谷子,靠天吃饭,一年到头忙下来,一亩地也就挣几百块钱。”徐富河放下手中的活计,指着田埂边的老土坯房回忆,“我家3亩地,除了够自己吃,根本剩不下多少能卖的,孩子上学的学费都得攒好几个月。”
转机始于冀中装备集团驻村工作队的到来。“刚驻村时,我们遍访了150余户农户,发现村里土壤肥沃、昼夜温差大、日照还充足,特别适合种马铃薯。”工作队队员潘志强蹲在示范田边,手里攥着一把黄土介绍,“但过去村民零散种植,品种老、产量低,还没销路,丰产不丰收是常事。”
找准“症结”后,工作队牵头成立“大井头种植专业合作社”,推行“企业+村集体+合作社”模式,从品种、技术、销售三端发力破局。“我们引进了‘226’‘沃土1号’等高产高附加值品种,统一采购籽种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工作队第一书记赵强补充道,最关键的是解决销路问题,每年派出单位冀中装备集团会以高于市场价兜底收购,让村民种得放心、卖得安心。
“去年我家种了5亩土豆,合作社统一收购后,光这一项就挣了2万多块!”村民徐晓跟背着满袋土豆装上三轮车,声音里满是自豪,“今年我又多包了3亩地,按现在这收成,少说也能再多挣万把块。你看村里新修的水泥路、路灯,还有文化广场,都是靠土豆产业挣的钱修的,现在咱村的日子,比土豆还‘香甜’!”
据了解,今年大井头村马铃薯种植亩产达3500斤,按当前收购价计算,亩均收益超过3000元,较传统作物增收3倍以上,直接带动农户实现增收。如今的大井头村,土坯房变成了砖瓦房,泥泞路换成了水泥路,村民们茶余饭后聚在文化广场跳广场舞,精气神儿十足。
“小土豆承载着大希望!”工作队队员温锁望着丰收的田野,眼中满是期待,“下一步,还要打造‘大井头土豆’特色品牌,让小土豆变成‘金疙瘩’,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让乡村振兴的路子越走越宽!”(马国萍 田建辉 仝辉)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