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情

张家口:绿涌山城 向绿而行

2025-10-11 09:04:05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当“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塞北旧忆,逐渐被“城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绿色长卷取代,张家口市正以“绿”为笔书写着生态蝶变的动人篇章。

  从“绿量追赶”到“绿质跃升”,从“零散布局”到“便民共享”,从“单一绿化”到“生态赋能”,这座城市不仅让“300米见绿、500米见园”成为生活日常,更以精细化治理、创新性实践和民生温度,将园林事业融入首都“两区”建设的时代命题。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新增绿地面积631.77万平方米,推动城市公园绿地低碳能力提升15%。

  从“绿量追赶”到“绿质跃升”:

  精细化织就城市绿网

  近年来,我市持续推进“绿美张垣”植树增绿工程。重点发力生态绿化、公园游园、道路绿网、庭院小区等城市园林绿化建设领域,不断构建起“规划建绿、见缝插绿、提质优绿”的全域绿化体系。

  清水河滨河公园绿道、明湖环湖步道、城市林荫路……一条条绿道绿廊串联成“一环三带多支线”生态动脉“绿网”。市民步行500米即达绿地,骑行15分钟可入公园。“以前出门买菜得绕大路,现在沿着绿道走,沿途都是风景。”家住经开区的李女士推着婴儿车笑着说。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新增绿地面积631.77万平方米,种植各类乔灌木244.48万株(丛)。其中,中心城区建成区绿地率达40.21%,绿化覆盖率达44.1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22平方米。

  从“零散布局”到“便民共享”:

  口袋公园织密幸福绿圈

  近年来,我市以“便民惠民、贴近生活”为导向,大力实施“口袋公园”建设工程。结合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及拆违拆迁等工作,充分利用闲置地、废弃地、公共建筑周边等城市零碎空间,采取见缝插绿、破硬还绿、空间补绿等精细化措施,新建长胜路游园、炫彩游园、新风园、万宁公园等348个口袋公园。

  “下楼就是公园,真是太好了!”家住桥西区的王阿姨每天清晨都会到家门口的新风园锻炼身体,“这小公园虽不大,但花木扶疏,座椅舒适,比以前那片杂草丛生的空地强多了!”。

  如今,这些“小而美”的绿色空间,如同翡翠般镶嵌在城市肌理之中,成为了城市的“微客厅”,持续优化公园绿地布局,为市民提供更多灵巧、便捷、亲切、实用的活动空间,构建起“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公园服务体系。

  从“单一绿化”到“生态赋能”:

  绿色转型中的民生温度

  多年来,我市的绿化早已超越“种树铺草”的初始阶段,向着“生态+民生+文化”的复合功能跃升。

  在清水河滨河公园,用“零废高绿”破解城市痛点。大型粉碎机将全市4个区域内公园的8000吨树木枝条、草坪碎屑等园林废弃物进行回收处理,产出腐殖堆肥0.21万立方米,100公顷示范园区内推广“落叶归根-堆肥还田”技术,实现内部园林废弃物100%就地消化,较传统填埋方式,肥料成本降低12.1%。“枝叶就地变养料,连肥料钱都省了!”市城管执法局工作人员算起“绿色账”。

  清水河坝体的“五叶地锦+地被植物”垂直绿廊,通过在河道坝体种植攀缘力强的五叶地锦,结合原有萱草、景天等地被植物,形成“垂直绿廊+地被植物”二级生态结构,让立体拓绿激活城市空间,使夏季降温1-2℃,公园碳汇量增加5%,获省住建厅“墙体立体绿化植物材料选择性研究”成果鉴定。

  在清水河地域文化长廊的12类耐旱植物资源圃中,醉鱼木、紫叶稠李、蓝叶忍冬等经过驯化的“节水明星”正演绎着节水抗旱培育韧性基因的故事,其节水率超过50%。

  截至2025年,我市推动城市公园绿地低碳能力提升15%,节水植物覆盖率突破81%,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城市公园绿色低碳转型新范式。

  “绿化不是‘面子工程’,而是关乎民生福祉的‘里子工程’”,市城管执法局党组书记、局长冯占武表示,我们将坚持“生态优先、民生为本”,让每片绿叶承载幸福、每寸绿地滋养文明,把绿色发展的根脉扎进民生土壤,让盎然绿意成为百姓触手可及的幸福注脚。  (王松 刘佳)

编辑:苏颖
责编:王 卫
审核:闫振寰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