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
增进民生福祉,不仅在于“加码”投入,更在于“托底”保障、“加速”推进。今年以来,我市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城乡建设、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等关键领域持续发力,实施了22项民生工程。一件件惠民实事接连落地,一个个“急难愁盼”正被破解,“民生清单”一步步转化为百姓可感可及的“幸福账单”。
安居以筑梦 乐业而生根
“外墙加了保温层,今年冬天家里肯定暖和多了。”提起老旧小区改造,张北县仁爱小区的王女士难掩激动之情。
老旧小区改造是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工程、暖心工程。
自2018年以来,我市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作为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和城市建设的重点任务扎实推进,截至2024年,已累计完成688个老旧小区改造,惠及居民26万余人。今年,我市计划改造老旧小区34个,预计到10月底全部改造完成。
从老旧管网更新到外墙保温加装;从新增停车位到绿化美化环境……改造工程既重“面子”,更强“里子”,一个个老旧小区的华丽蝶变,为广大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水、电、暖等设施齐全,拎包入住,租金便宜实惠。”今年以来,我市持续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筹集工作,让更多城市困难群体、新市民和青年人才实现了从“一张床”到“一间房”的安居梦想。2022年,我市被省政府列为全省7个保障性租赁住房重点发展城市之一,“十四五”期间,省下达保障性租赁住房筹集任务8720套,目前筹集任务已全部完成。
稳就业就是稳民心、稳发展、稳大局。今年,我市全力推动国家级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建设,按照“4321”工作思路,实施4个技能特色培训行动、打造3个平台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建设2个数字就业系统、实施1个拓展京津劳务市场专项行动,力争服务30万人次以上,努力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从“春风行动”到“直播带岗”;从规范化零工市场建设到积极对接“就业联盟城市”岗位需求,一项项就业扶持举措密集落地、精准发力,为广大求职者搭起连心桥、铺就就业路。
朝夕有牵挂 爱在两端连
地面做了防滑处理、床边安装护栏、卫生间安装扶手……看似简单的适老化改造,却为特殊困难家庭老年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安全与便利。
自2022年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工程就被列入了市政府民生工程,三年来,已惠及3.6万余户特困老年人家庭。今年,该项工程持续推进,已完成3000户家庭的居家适老化改造,完成率达100%。一项项贴心改造,是托起特困老年人幸福晚年的重要支撑,也彰显了民生关怀的温度与精度。
养老服务事关民生福祉、社会和谐与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我市全力推进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前,19个县区已实现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全覆盖,“179个乡(镇、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600个村级养老服务中心”织密基层养老服务网。
社区是养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我市378个赋码社区实现日间照料全覆盖,服务辐射3414个小区,年均服务15万人次。
当孝老食堂的饭菜飘香,当社区义诊如约守护,当社工按时上门提供服务……“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美好愿景正一步步照进现实。
“一老一小”是民生保障的重点所在。今年,我市持续推进中小学生脊柱侧弯防控工程,截至9月底,已为45.5万名中小学生进行了脊柱侧弯筛查。
义务教育学校扩容提质工程是顺应人口发展变化趋势、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民生举措。今年,我市已完成7所义务教育学校的扩容提质。从崭新的宿舍楼到新建的篮球场,一项项教育投入扎实推进,持续改善城乡办学条件,为孩子们营造了更加优质、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
服务多一步 民心近一程
桥西区灵峰庄园小区在去年增设120个电动自行车充电端口基础上,今年又新建4个停车棚,充电与停放条件持续改善,居民纷纷点赞。
2024年,全市累计建成电动自行车充电端口19.1万个。2025年,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建设列入省、市民生工程,目标实现既有住宅小区充电端口与车辆数比例达1:5以上,车棚及视频监控覆盖率超85%。今年,全市共谋划建设电动自行车充电车棚284个,目前已全部完成目标任务,配套安装了5802个充电端口,切实解决了群众充电难、安全隐患大等急难愁盼问题。
秋日暖阳下,胜利公园里老人踢毽、打球、使用健身器材,欢声笑语不断。
我市持续推进体育惠民工程,因地制宜提升公共健身设施,让体育公园走进社区、融入街角。全市已对市民广场公园、经开区体育公园、桥东区山顶体育公园等18个体育公园的球类场地、健身器材等设施进行更新提升;规划新建、改扩建篮球场9个、足球场10个、羽毛球场1个、门球场1个,合计21个。目前,已完工16个。
体育赛事是满足群众体育运动需求的重要载体,不仅为广大健身爱好者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也有效激发了全民健身热情。今年我市从年初计划举办844场群众体育赛事,到目前已举办1132场群众体育赛事活动,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从各大景区原创沉浸式演出到微短剧、快闪活动的打造;从各县区“彩色周末”文艺演出到一场场“送戏下乡”接连不断,今年,我市已完成文化惠民演出场次2703场。
为推动文化惠民活动更接地气、更贴民心,我市还实施了“文化大餐、百姓点单”文化配送工程,主动倾听基层声音,精准对接乡村群众的文化需求,可感可及的文化民生服务,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张凤燕 魏民 李吉 史云燕)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