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河源头的溪流潺潺到坝上田间的藜麦飘香,从桑洋河谷的葡园灌溉到湿地湖畔的文旅唱响,两河清水静静流淌,滋养着一方良田,润泽着一方百姓。而此时,河的意义已不再局限于流动与清澈,在生态向好的基石之上,因水而兴的密码被激活,新的发展希望孕育而生。一条条含绿量足、含金量高的产业链正在被浇灌,串联起农业种植、农产品深加工、生态文旅融合等多项发展脉络,一幅产业旺、百姓富的生动图景在两河流域加速绘就。
一粒种子长出“兴业链”
金秋时节,“张杂谷”喜迎丰收。沉甸甸的谷穗挂在枝头,阳光下金黄耀眼,起风时随之摇曳更显饱满。
桑干河与洋河横贯宣化区境内,为涵养一方水土,推广节水农业成为该区致力的方向。由谷子专家赵治海团队研发的“张杂谷”系列品种耐旱高产,与当地种植条件十分契合。依托河北巡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推广,“张杂谷”在这里播撒下了希望的种子,长出了一片“良田”。目前,“张杂谷”的品种已有20多个,基本覆盖了国内谷子适播区的所有生态类型,其中,“张杂谷13号”以其稳产高产和米质优良的优势,成为国内谷子种植面积最大的单一品种,受到市场广泛青睐。而如今在宣化,“张杂谷”已从种植发展到了繁种、制种、推广、深加工一体化的产业链发展模式。今年全国两会时间,赵治海就是带着谷子深加工新产品——胚芽小米走上了全国两会。
从生态命脉到产业源泉,“张杂谷”的价值拥有更多可能。
刚走到位于宣化区江家屯镇江家屯村的张垣食品有限公司门前,浓浓的醋香便迎面扑来。院中工人们正忙着搬运装好箱的醋准备发往外地。另一边传来了“老铁们拼好手速,一二三,新品上车……”的叫卖声。原来,几位年轻人正在进行直播。前店后厂的模式在线上收获了网友们的认可,下单量直线飙升,场面十分热闹。这时,拎着醋壶来打醋的村民刘美花走进了大门,说起这口醋她不吝赞美之词:“这儿的醋质量好,酸中带香,味道正,价格还合适,不光村里人爱吃,周边村的人也都过来打。”
该公司负责人闫万军告诉记者,这和他们选用“张杂谷”13号作为原材料有很大关系。“好粮才能出好醋!”闫万军在酿造行业浸泡了近39年,始终认为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他酿的醋之所以受欢迎,离不开这方水土的馈赠。
当然,面对新形势闫万军也在不断挖掘着“张杂谷”更多的价值,让酿造“老字号”焕发出新的活力。这些年,他一边坚守匠心,一边大胆革新,传统工艺与现代工具完美配合,研发出了以“张杂谷”13号为主要原料的十五六种新产品。小米香醋、富硒红曲醋、沙棘小米香醋、葡萄小米香醋……每一个产品都是对“张杂谷”的充分发酵,酝酿成那一口令人回味无穷的醋香。
不远处的河北巡天农业上谷深井养殖基地,“张杂谷”的价值还在拓展。在粮用“张杂谷”基础上,经过多年钻研培育出了耐贫瘠、耐盐碱的优质饲用谷子“张青谷”,它正赋能养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走进羊棚,没有想象中的异味,羊儿们沉浸式享用着早餐。养殖基地负责人王春林告诉记者,2000多只羊的口粮全是专供的“张青谷”饲草。“喂养两年下来,羊的体质大大提升,也正是这个原因,这儿成长的羊肉质非常紧实,口感好,订单也不用愁。”他笑着说。
河北巡天草业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张青谷”又称全株谷草,其具有抗干旱、抗倒伏、高产节水、可化学除草等优势特点。此外,在科学化育种、集约化种植、智能化加工的保驾护航下,“张青谷”的品质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正常年份下,‘张青谷’饲草一亩能产干草500公斤,雨水勤亩产能达800公斤。市场行情不错,客户都提前签了订单。”该负责人说。
以“张杂谷”为主线延伸出的产业链不断分支壮大,一粒种子种下的产业大树在两河流域愈发枝繁叶茂。
从“卖原粮”到“卖精品”
眼下,正是荞麦成熟丰收的时节。在位于阳原县揣骨疃镇桑干新村的金汇绿源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基地,一辆辆货车进出奔忙,一车车刚收购的新鲜苦荞被卸在晾晒场上,等待进入下一步的加工环节。
一旁,苦荞茶加工车间内,一阵阵香气扑鼻而来。生产线上,高温炒熟的苦荞不断从炒筒出口蹦出来,金黄的颗粒铺满了传送带。之后再经过色选、分级等工序就正式下线进入包装环节。该公司生产负责人王家亮告诉记者,像这样的深加工生产线这里还有苦荞米、苦荞粉,以及荞麦米、荞麦粉、荞麦挂面等6条,目前均接近满产状态。
为何在这儿建起苦荞加工厂?还要从这里特殊的生态环境说起。桑干河流经阳原县,为保护当地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成为必然之选。苦荞耐寒、耐贫瘠,恰好适合当地水土环境,也契合这一发展思路。该公司负责人孙倩介绍,公司成立之时就在该县建起了三马坊乡、马圈堡乡、揣骨疃镇三个本地种植基地,确定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直接解决当地就业80多人。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壮大,已形成了集种植、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
苦荞芯做米面茶,苦荞壳做枕头,麸皮作为饲料……该公司不断探索深加工的多样性,去年还新增了甜荞加工生产线,同时开设了线上电商销售渠道。“拿苦荞茶来说,现有生产线日产至少1万多桶,线上销量一个月约四万单。”孙倩说虽然还在摸索阶段,但较高的市场认可度,让他们对进一步开发上下游产业链,发展精细加工充满信心。
如果说种植业的发展为当地种下了一颗产业种子,那么全产业链的布局则如生长出的枝干,让产业拔节生长,更加茁壮。
不久前,第四届中国藜麦企业家大会暨沽源藜麦区域公用品牌战略发布会在沽源县隆重开启。沽源本土化藜麦再次惊艳了行业内的企业、专家,展现出一粒小藜麦在此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大能量。
白河源从沽源县小厂镇九龙泉发源,泉水终年丰沛清澈,聚为一泓,奔腾南下,水润京华,也滋养着这片沃土。得天独厚的环境为藜麦种植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而全县205万亩耕地中,天然富硒土地占42万亩,这造就了藜麦高产优质的硬核品质。“1斤藜麦的蛋白质相当于4斤优质牛奶。”大会上,这组数据更加形象地印证了其“黄金谷物”的盛名。
经过十余年的深耕,藜麦种植已在沽源深深扎根,并成为该县特色优势主导产业。目前全县藜麦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占全国总种植面积的五分之一,2025年预计产量超2万吨。“中国藜麦第一县”的愿景愈加清晰。依托规模化种植、标准化发展,沽源现已构建起集品种选育、种植、加工、销售、研发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
“抓两头”是沽源藜麦产业蒸蒸日上的关键之举。从源头育好“芯片”夯实发展底气。近年来,沽源加强与科研单位的合作力度,成立了“京津冀藜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省级“藜麦创新中心”,建成国内最大的藜麦联合育种基地,已育成“坝藜1号”“坝藜2号”等多个通过认定的新品种。其中,“坝藜2号”亩均单产400斤以上,最高可达550斤左右。另一头则持续拓展精深加工市场,提升产品附加值。如今,沽源县已培育引进藜麦生产加工企业7家,建有藜麦米、藜麦片、藜麦粉、藜麦面条等生产线,年加工能力达到2万吨,打造了获得较高认可度的“谷麦郎”“华藜”等优质藜麦品牌,研发高端产品36种,开发特色菜品100多道。一斤藜麦的附加值从几十元提升至百元,真正实现从“卖原粮”到“卖精品”的价值跃升。
一泓碧水酿出新天地
从靠水吃饭到惜水护水,再到以水兴产,如何做好水文章,一直是两河流域地方思索的发展课题。保护与发展从来不是对立,而是相伴并重、相互赋能的良性循环。关键则需要创新发展思路,挖掘好本地优势,找到两者间的平衡点、连接点。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文旅产业,便是其中的有益尝试。
走进桑干河大峡谷旅游区,人们会被其灵动秀丽的环境,借“水”布景的丰富业态所吸引。听汩汩水流,沿峡谷悠然漫步,满眼浓绿,处处皆景,耳边不时传来溅起的水花声与游客畅游的欢笑声,宛如闯入童话世界。
“水是这里的灵魂,是这里发展的根本。”该景区运营副总刘向东说得坚定,旅游区内的水主要来源于峡谷山泉出水与自然降雨汇水,最终汇入桑干河。正是基于这一实际,景区在打造之初就坚持不做深度开发,在保持原生态水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利用,同时还在漂流、瀑布景观、雾森景观中配置了过滤和净化系统。
也正得益于这些年来景区在保护中发展的思路,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这里的金字招牌,依托水资源打造了多种形式的亲水、戏水观光游玩产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前来。刘向东说:“近几年,游客总量在稳步提升,今年客流量比同期要多,而且京津冀游客占比明显增加,粗略估算暑期总客流量就约有10万人次。”
产业旺则为本地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带动着村民的增收致富。62岁的栗德富是宣化区王家湾乡栗家湾村村民,他不仅是一名“河长”,也是桑干河大峡谷旅游区的一名绿化工作人员。双重身份让他对流经这里的桑干河有着更特殊的感情。“护好水就等于捧住了金饭碗。”栗德富有感而发,“旅游区运营后,周边不少村民都不再出去打工,来这里干起保洁、保安、绿化这些岗位。我和老伴现在都在这做活儿,俩人一年收入能有6万多元。守家在地还有工资挣,这么好的日子谁往外跑哩!”
桑干河蜿蜒流淌,时而静谧,时而奔涌,于怀来县夹河村汇入永定河,最后入官厅水库。这里孕育出同一番生机。
“南北两条燕山余脉,中部自西向东为川,整个地形看起来像一个大大的船只,眼前的蓝色区域就是官厅水库,我们的规划要围绕官厅水库南北两岸建造环湖酒庄集聚带……”怀来“世界葡萄酒之窗”内,讲解员为前来参观的游客生动介绍。多年来,这里已然成为大家走进怀来,了解怀来葡萄产业的一个窗口。
位于北纬40度世界葡萄种植黄金地带的怀来,从气候到土壤都蕴藏着葡萄种植的先天优势。目前,全县有酿酒葡萄6.5万亩,栽植葡萄品种535个,酿酒葡萄品种主要有赤霞珠、马瑟兰、西拉、霞多丽、小芒森等96种,另有抗寒、抗旱、抗盐碱等砧木品种51种,汇集了中国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长城桑干酒庄、中法庄园等41家葡萄酒加工企业,葡萄酒生产能力12万吨。葡萄产业已成为怀来县最具特色的主导产业。
而如今这张悠久且闪亮的名片又有了新的标注。“文旅+葡萄”的发展模式赋予了葡萄产业从种植到加工再到观光的多业态叠加,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打开了更广阔的进阶通道。
今年,怀来县结合世界葡萄酒之窗、湿地公园等文旅特色,举办了“微醺品鉴·醉美怀来”葡萄酒品鉴、红酒马拉松、马瑟兰日、怀来国际葡萄酒博览会等一系列节庆活动,发布了一、二、三日精品酒庄游路线,并将怀来长城文化、邮驿文化、红色文化、沙漠文化等特色旅游景点串联起来。创新的步伐还不止于此,文旅内涵不断升华,融合发展日益丰富,以湿地公园、桑干酒庄、温泉会馆、葡萄园等业态为核心的文旅康养聚集区也渐成规模。一座以葡萄为名,以葡萄酒为标,以文旅康养为媒的“葡萄+”休闲文化胜地逐步形成。
葡萄饱满欲滴,酒香愈醇悠长,好生态酝酿着好味道,“葡萄+文旅”的故事还在续写。(韩洁卜晓伟 杨磊 武殿森)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