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三日,八路军冀察主力部队一举解放华北军事重镇张家口,这是八路军从日本侵略者手中夺取的第一个大城市。八年抗战,在这块饱经忧患的土地上书写了血与火的革命历史。八十年前,当胜利的号角撕裂阴霾的天空,当和平的旗帜在焦土之上重新升起,张家口在血火淬炼后迎来了最终的黎明。
张家口的解放,是英烈以忠骨铺就的和平基石,回望那段血泪岁月,张家口英雄儿女在民族精神于存亡之际迸发出耀眼光辉。面对强敌,张垣儿女共赴国难。一位母亲送别儿子奔赴战场,一句“不驱尽倭寇,何以为家”的誓言,凝聚了多少寻常百姓家庭破碎的悲伤与不屈的信念……
今天,我们纪念胜利,绝非仅止于回溯历史荣光。抗战精神是深埋于民族血脉的种子,早已生根发芽。从废墟上站起的张家口,每一代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续写“不屈”与“自强”的故事。
八月的涿鹿,阳光不再是春日的温和,而是带着炙烤的力量。
一位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老者向我迎面走来,他就是“红色宣讲员”田峙。老人出生在革命老区涿鹿县西窑沟村,2005年,退休后他将心中60年的“红色基因”落在了行动上,十年时间打磨出了七部作品,《杨世南之歌》《桑洋河畔护地队》《涿鹿英烈谱》……透过一本本散发着油墨香气的图书,从每一个字符的背后,我仿佛看到了革命英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魂”在田峙老人的心灵里扎下了根。
当我提到在涿鹿上演的大型秧歌角剧目《杨怀英》原型民族英雄杨怀英时,今年81岁高龄的田峙老人开始激动起来,两道银白的长寿眉瞬间提了起来,如数家珍地讲了起来。
“人没了,才知道啥叫没了”
“女中豪杰杨怀英,从小就受苦受难。自从来了八路军,怀英这才把身翻。无耻的汉奸特务,谋杀抗日的干部。她的丈夫被杀害,她也被敌人逮捕。受尽无数的苦刑,怀英一字也不吐。坚决抗日要报仇,美名儿流传万古……”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流传在冀察区人民中的西河大鼓《民族气节女英雄》的开篇。
了解女英雄杨怀英的人,都知道她的丈夫就是抗日烈士赵连隆。1912年,赵连隆生于涿鹿县南山区谢家堡乡板铺村一个穷苦农民家庭。26岁那年秘密加入了党组织,走上革命道路,成为村里锄奸组长。1939年底,赵连隆被调到宣(化)涿(鹿)怀(来)抗日联合县二区担任农会委员,成为二区抗日骨干,积极组织各村开展减租减息、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1940年12月12日傍晚,也就是二区区长张玉田被害之后的第二天,赵连隆和二区区委委员王连基正藏在胡家沟村东的石板沟,得知地主马老五等人又在寻找他们,便乘着风雪夜转移到了谢家堡村东的东安寺。
但是,他们没有察觉到,已经处在敌人的魔爪之下。他们听到寺外有说话声,觉得情况不妙,便立即从里面向外摸。然而,一切都来不及了,在一棵大核桃树底下,他们还是被手持枪棒的马老五等人抓住。马老五等几个暴徒把两个人用绳子捆起来,冒着风雪把他们带到了吕家湾村东一道小山沟里,用石头活活砸死,并把两具血肉模糊的尸体塞到了冰窟窿里,赵连隆同志牺牲时年仅28岁。
1940年12月初,疯狂的日寇向平西抗日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大扫荡”。27岁的杨怀英背着年幼的儿子,扶着步履蹒跚的婆婆,随着逃难的乡亲,辗转在涿鹿南部的重山中。
望着远处冒着浓烟的村庄,她的心被丈夫赵连隆揪扯着……从丈夫参加抗日工作后,每次敌人“扫荡”,她都是提着心过来的。
她盼望着,盼望着丈夫能有个平安的口信,盼望着丈夫像过去那样,突然出现在她的面前。可她这次盼来的却是丈夫遇难的噩耗。
12月12日,她急切地赶到十几里外的吕家湾村。只见一棵大核桃树下,一堆被石头砸烂的尸体瘫在地上,血淋淋的胳膊离开身子几尺远,头和脚血肉模糊,难以分辨。
这是自己的丈夫吗?可那双自己亲手纳得密密麻麻的鞋底和鞋帮,已经告诉她这就是让她天天牵挂的亲人。此刻,杨怀英的心就像被掏空了一样,她永远失去了丈夫,她喃喃地说:“人没了,才知道啥叫没了。”
“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为咱老百姓打天下”
杨怀英悲痛万分,和丈夫最后见面的情景,又闪现在她的眼前。
那是“扫荡”刚开始的一个夜晚,丈夫从野外摸回家。杨怀英看着丈夫消瘦的面容,不禁心中隐隐作痛。她要为丈夫做口热饭,他摇头拒绝了。
“主力部队已转入外线,我们区干部留下了。”丈夫看了看熟睡的儿子,抚摸着妻子单薄的肩头。
“风声很紧,张玉田区长已经牺牲了。”丈夫刚毅的面孔上流露出难以掩饰的思念。“以后不管发生啥事,你都要挺住,带好孩子……”丈夫的话还没说完,杨怀英已经泪流满面。
“看你,都要成为党的人了,还抹眼泪儿。”丈夫笑着,用他粗糙的大手为她擦干了眼泪。
“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为咱老百姓打天下,要跟着党走到底。”杨怀英看着丈夫坚定的面容,默默地点了点头。
丈夫匆匆地走了。她为丈夫的安全担心,可怎么也没想到,今天……
杨怀英的眼泪流干了,胸中燃烧着仇恨的火焰。她掩埋了丈夫的尸体,相信报仇的日子不会太远。
鬼子“扫荡”后,在李家堡等村设置了据点,涿鹿南山一带变成了敌占区,抗日活动被迫转入地下。杨怀英和丈夫活着的时候一样,为区干部做饭、送信、探听敌情……她的家成为八路军和区干部的秘密落脚点。
1942年9月13日,当杨怀英得知伪军要“清剿”的消息,便立即找到区干部报告,她的行踪被汉奸马老五发现了。
第二天一大早,日伪军在翻译官朴大眼的带领下,包围了杨怀英的家。她立即明白了眼前将要发生的一切。“娘,你拉扯小柱吧,等他长大了,给他说爹娘是咋死的。”杨怀英嘱咐过婆婆,又亲了亲儿子,从容地走出了屋门,一群伪军一拥而上……
杨怀英在伪军的押解下,挺身向前走去,边走边对赶来的乡亲们喊道:“老少爷儿们,这家仇国仇,迟早要报,血债要用血来还!”
一旁的乡亲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急得一个劲儿地直抹眼泪。
“就是打死我,也绝不会出卖自己的同志”
杨怀英被押到李家堡伪警察所。伪军对她进行了严刑拷打,但杨怀英始终不开口。
杨怀英的脖子被套上绳索,吊在梁上,她渐渐地昏了过去。
伪军把杨怀英放下来,用凉水浇醒,她挣扎着,扶着墙站了起来,昂起头,怒视着眼前这帮野兽。
一个伪军拿过来一个一寸多长的锥子,扎进了杨怀英肩膀,血立刻涌了出来。
“说不说?”伪军扎一下,朴大眼问一声。鲜血染红了杨怀英的衣裳。她怒目圆睁,嘴唇闭得紧紧的。
伪军们又点燃了炷香。冒着缕缕青烟的香火,在杨怀英手背上燃烧,手背发出嗤嗤的响声,浸着油,浸着血,散发出浓烈的腥糊味……她脸色苍白,浑身颤抖,汗水顺着脸颊流淌,可她的嘴唇依然紧闭着。
深夜,牢房里一片寂静。伤痛的折磨,使杨怀英无法合眼,她想到了年幼的儿子和年迈的婆婆,想到了惨死的丈夫和风餐露宿的同志们,也想到了自己的过去。
20多年前,杨怀英出生在涞水县太平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1938年,涿鹿南山来了八路军,丈夫成了党的人,当了区农会干部,生活总算有了盼头。谁料日子刚刚透点亮儿,就又坠入万丈深渊。
“杨怀英,出来!”天刚见亮,审讯又开始了。连续七天的审讯,她受尽了折磨,可是,敌人什么也没有得到。
第八天早晨,杨怀英被送进日军的据点。
牢房的桌子上摆满了各种刑具,杨怀英站在中间,挺着伤痕斑斑的身躯,高昂着不屈的头。
“八路军在哪里?”粗矮的鬼子站起来,一步步逼近杨怀英。
“不知道!就是打死我,也绝不会出卖自己的同志。”杨怀英无所畏惧。
突然,鬼子抓起一把刺刀,刺向她,鲜血顺着身体流淌,染红了脚下的大地。杨怀英昏死过去……
在被捕的四个月里,鞭子抽,棒子打,绳子吊……鬼子兵变换着刑具折磨她,然而,酷刑只能摧残杨怀英的身体,却丝毫动摇不了她的意志,尽管什么也没有得到,只好暂时把她软禁在李家堡附近的孔涧村。
“个人是微不足道的,牺牲的同志才是真正的英雄”
在敌人的酷刑面前,杨怀英想到的只是死。伤势逐步好转后,她心中萌发出一个强烈的愿望:“我要找亲人!我要抗日!”
杨怀英开始做逃脱牢笼的各项准备。1943年2月8日凌晨,到杨家坪的妇女们从门前经过,杨怀英翻出院落,混入人群,回到了根据地。在岔河村见到了区干部后,这位刚强不屈的女性一下子瘫在地上,失声痛哭。
1944年,涿鹿南山解放了,参与杀害赵连隆的马老五被处以极刑,区政府罚马家地主边币16.9万元,作为抚恤费给了杨怀英。她用这笔钱慰劳了八路军伤病员,接济了村里乡亲,还为丈夫修了坟,为张玉田区长立了碑。
当年10月,杨怀英出席了冀察区群英会。冀察行署授予她“民族英雄”的称号。会上,杨怀英流下了激动的热泪,她哽咽地说:“我个人是微不足道的,牺牲的同志才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我想请求加入共产党……”她说出了埋藏在心底的夙愿。县委根据她的要求,立即批准她为中共正式党员。杨怀英的英雄事迹,在边区广为传颂,被人们称为民族女英雄。
1967年9月7日,54岁的杨怀英病逝在石家庄市医院。
2022年8月12日,由河北冀北艺术团在南山区蟒石口乡北屿村上演了大型涿鹿秧歌角剧目《杨怀英》,她的英雄楷模精神被传颂。
采访中,田峙老人不止一次说起:“这么多年来,我走访记录英雄的事迹,但一直未能找到赵连隆烈士的照片。”老人话语中透着遗憾。但我们相信,赵连隆以及千千万万的英雄儿女,他们的精神早已在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
要走了,田峙老人神情祥和的在路口目送着我们,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树叶,在地上投下斑驳晃动的光斑,耳边仿佛又响起了铿锵嘹亮的歌声:“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记者 郝莹玉)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