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情

白河之“眼”变清澈——京冀协同描绘人水和谐新图景

2025-07-31 09:22:21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白河,一条生命之河。

  她发源于沽源县小厂镇西湾村,由九眼山泉汇聚一泓,向南一路奔流,经云州水库、白河堡水库,最终注入密云水库。在密云水库,白河与发源于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的潮河相会,出库后汇合,水流一处、名合一家,名叫潮白河。潮白河流域面积近2万平方公里,滋养着京畿大地。

  作为潮白河的重要支流,首都北京的水源地,近年来,我市协同治理白河流域,全方位推进碧水保卫战,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流域内的沽源县、赤城县共同绘就出一条日渐清晰的“人水和谐”发展新画卷。

  白河汩汩清流四季不涸,如大地血脉悄然搏动,开启200公里赴京的壮阔征程。

  从古老先民逐水而居的足迹,到今日京冀协同碧水保卫战,白河之水始终是这片土地上生命与故事的无声见证者。

  担当上游治理重任,全力构筑流域生态屏障。在这场碧水保卫战中,我市以沽源、赤城为前哨,以系统思维编织护水之网,白河流域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倾力守护进京“源头水”

  在沽源县小厂镇西湾村的山野深处,九龙泉的九眼泉口正无声喷涌,终年不歇,涓滴成流,汇成白河的初啼。

  李立军小心翼翼地掬起一捧清冽的泉水,那份澄澈沁凉直抵掌心,笑容突然在他黝黑的脸庞绽放,让白河源的每一滴水都清甜是他的执念,也是他二十多年来为之奋斗的事业。

  李立军是沽源县水务局横向办主任。作为一名老水务人,他亲眼见证了白河流域治理前后的巨大变化,也深刻感受到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深层意义。

  1997年,大学毕业后,李立军被分配到沽源县水务局,成为一名基层水利工作者。他至今记得,2000年前白河流域治理前的情形。“那时,白河源头周围一片荒凉,植被稀少,河道堵塞,河水经常断流。”他说。

  2000年随着全国生态建设工程全面启动,沽源县决定在白河流域开展生态治理工作。

  “技术人员踏遍了白河流域的每一条山沟,提出了治理河道、阻断沙源、净化水质、恢复生态的治理措施,编制了《沽源县21世纪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项目第一期综合治理任务90.43平方公里,工程总投资2568万元。”李立军回忆,在那个缺资金,缺技术的年代,大家硬着头皮上,只为白河能早一天流动起来,清澈起来。他们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一期工程圆满完成,新建水平梯田1.4万亩,新筑护村护地坝18.1公里,新筑谷坊坝1099座,新修道路32.01公里,营造乔木林2.72万亩……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强调要把张承地区定位为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2015年《河北省密云水库上游承德、张家口两市五县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规划(2015-2017年)》编制完成,2018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同签订了《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养区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

  在一个个利好政策支持下,沽源县十年如一日,按照构筑首都绿色屏障“把泥沙锁在沽源,把净水送到首都”的总体思路,大力实施潮白河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工程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宜治则治、宜封则封,力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方针,科学地确定了“山截流、谷筑坊、坡改梯、滩布网、河拦沙、草披装、乔灌混交、灌草间作”的治理模式,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全面治理。

  一个个治理典型事例涌现——

  位于小河子乡东南部的大东沟小流域,曾经土质沙化、疏松,抗冲力差,属轻度侵蚀区。2022年5月,沽源县对该区域启动小流域治理工程,11月全面完工,按照“山截流、沟设坊、植披被”的治理模式,完成综合治理面积达1100公顷。项目实施后,区域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70%以上,减沙率超70%,林草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超过80%。

  在白河源头的上游,全面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效果凸显。小河子乡境内生态沟渠、生态护坡、生态透水坝、沉砂池、生物滞留塘等建设工程逐一完成。项目负责人于秀国介绍,工程在“空间治水”上发力,包括上游的山、水、耕地、生态沟,如在山底、沟、耕地边缘建设铅丝笼坝,可以减缓水的流速拦截泥沙,起到水土保持等作用;建设表流湿地,通过一级级溢流坝把水隔开,让水在河道里停留一周,让泥沙沉降,同时,河道里种植水生植物进行水质净化。该工程对白河源头及上游近3万亩农业面源污染进行了治理,进一步降低下游水自净压力,保障了水源地水质安全。

  织密生态治水“一张网”

  “京城一杯水、半杯源赤城”,流经赤城境内的黑、白、红河,占密云水库来水量的53%,其中白河是主要干流。

  从卫星地图俯瞰,白河如一条淡蓝色“伞柄”,连接着北京密云水库。“伞柄”在“赤城”圈出一个蓝色“爱心”,就是云州水库。

  站在43.15米高的主坝远眺,发源于崇礼的马营河与白河干流在此相拥,河面宽度骤缩至80米,从疏水涵洞落入副坝一侧的白河河道,水起水落间完成了拦蓄、防洪的使命。

  正值雨季,云州水库管理中心主任康耀辉脚蹬高筒雨靴正在库区巡河。水库控制流域面积1170平方公里,水面面积约4平方公里,一辆清草打捞船来往于岸边与水面,将树枝和水草运送到指定区域。通过日常清除水草与投放生态滤食性鱼苗相结合的方式,水质得以净化。

  “云州水库总库容1.02亿立方米,调洪库容5368万立方米,到下游的白河堡水库共78公里,一年两次向北京补水。”防洪和补水,水库修建初衷得以一言概之。

  从2004年至2024年,云州水库集中向首都输送优质水源4.4亿立方米。今年4月份,云州水库向密云水库第29次生态补水1000万立方米。

  白河,在张家口境内流域面积5611平方公里,其在赤城境内流域面积达4040平方公里,以出境口以上计算河道全长141.9公里。

  可以说,白河,源起沽源,成在赤城。

  70年来,赤城县为治理白河付出了无数努力。狠抓水土流失治理,强化水生态治理与保护,纵深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开展“四乱”清理整治专项行动……全力实现“清水下山、净水入京”。

  建设美丽白河不仅要一条干净的河,更要一条生态的河。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西沟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效初现,两岸植被葱茏,形成层林叠翠的生态屏障;疏通整治沟道后,水清河明,芦苇摇曳,成为靓丽的景观带……

  水保站股长赵振华在赤城县水务局工作28年,走遍赤城县每一条河沟。他介绍,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纳入“首都两区”建设规划后,通过持续深化科学“治水”,赤城县已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19.5平方公里、清理疏浚河道165公里、设立防护网41公里、建成的12条清洁小流域成为净化河流的“毛细血管”。

  “目前,我们持续开展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等项目,不断加大荒草地、稀疏林地、坡耕地、低标准梯田等工程建设力度,配置节水灌溉工程。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由2011年的1905.67平方公里,下降到2022年的1690.04平方公里。2012年至2024年,累计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381.26平方公里。”赤城县水务局局长靳卓佳说。

  水质是白河的命脉。

  “做好白河水质保障,首要任务就是精准控源。”市生态环境局赤城县分局水生态环境股负责人侯晓飞说。见到侯晓飞,他正在县城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现场,今年他们预计将“一级A”的国家级排放标准提升为更高的“京标A”,通过技术手段和运营手段,实现水质降氮。目前,赤城县共推进32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提质增效。对白河、黑河干流两侧100米范围内土地开展有机种植,现已完成1.35万亩,力争2年内实现2.7万亩沿岸耕地种植结构调整达到全覆盖,从源头上削减农业污染输入。

  为进一步保持水质,赤城县完成32条干支流、800余公里河道排查及110个入河排污口信息录入,全部纳入日常重点巡查范围。依托8座小型水质自动监测站和2座国控站点,划定重点乡镇监测断面,构建精准溯源体系。目前,白河全年入京水质稳定保持在地表水Ⅱ类,年入京水量2亿立方米以上,部分月份甚至达到Ⅰ类标准,真正实现了“多供水,供好水”。

  绘就人水和谐“新画卷”

  白河源乃沽水之源,源头由九眼山泉聚汇,故称九龙泉。

  在古代,传说清康熙年间,康熙帝打猎从围场回宫途经这里,人困马乏,渴得难受,却找不到可以饮用的泉水。困惑中,龙骑突发灵任,昂首奋蹄嘶鸣。突然间,几处清泉开始喷涌,一解君臣饥渴之急,因此九龙泉被称为“救龙泉”。

  古有“神马刨泉救皇上”的美丽传说,今有寻根思源的北京人。

  盛夏期间,白河源景区泉水喷涌、小河潺潺、花海烂漫,亭台楼阁点缀其间,古韵幽然,众多北京游客至此寻根溯源,这无声的仪式,悄然接通了山水与人心,让自然之景浸透了人文的温度。

  白河源景区于2023年7月建设完成一期项目并对外开放。全景区占地面积约66.7平方公里,以生态建设为依托,以母亲河文化为底蕴,以自然休闲为理念,打造集“野、趣、谐、韵、承”为一体的特色郊野公园。

  “景色美到让人忘了呼吸,泉水如此清冽甘甜,大自然的馈赠,当地人的护佑,白河水润京华,让我们饮水思源、感恩感念。”来白河源景区游玩的北京人王女士感慨。

  白河源景区位于草原天路东线腹地,这里山水相映,人水相依,生态环境逐年变好的同时,当地人也吃上“生态饭”。

  小厂镇党委副书记蔺伟伟告诉记者,依托白河源和草原天路的优质生态资源,镇里打造的露营基地,前不久正式对外营业,同时引进的沙棘饮料加工厂已建成,正在进设备,预计今年10月投产。

  李立军说,近年来,各项生态工程建设成效显著。昔日的荒山秃岭、沙沟滩涂变成绿色海洋,山杏、樟树、松树、沙棘果树等植被丰富,植好生态林,收获致富果,尤其沙棘,其不仅防风固沙,采卖果实成为当地百姓增收的新路子。

  同样在赤城,依山傍水而建的“北京960康养小镇”位于后城镇赤壁丹霞之下。小镇位于白河流域,自然山水资源丰富,东15公里接白河堡水库、北京百里画廊景区等,地理位置独特,成为疏解非首都功能,打造的健康养生、健康养老、诗意旅居、文化创意等为特色的康养小镇。如今,众多京津老人来此旅居,享受健康生活。

  优质的生态资源是最大的财富。赤城县以“水”为切入点,大力发展“水经济”,构建“水+ N”产业集群。

  “赤城好水”品牌涵盖天然水、果蔬汁、冻干粉、茶粉等丰富品类,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水美乡村”建设,进一步加强河湖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温泉、民宿、餐饮、赛事等特色旅游产业,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活力。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水共生之景亦无言,却以最深邃的默契彼此映照。(河山新闻记者 张凤燕 臧波 通讯员 赵晨阳 王晓曦 王怡宁 摄影 武殿森 陈亮)

编辑:苏颖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