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时代召唤,躬身力行。在农村,一批批第一书记接过“接力棒”,将心血倾注山乡,他们是乡村振兴的“排头兵”,更是乡亲们信赖的“当家人”。
本期专题聚焦三位扎根基层的第一书记,透过他们的奋斗群像,我们见证了党建引领下,乡村面貌的点滴蝶变、产业兴农的生动实践、民生福祉的持续增进。“驻村有期”记录的是奋斗者的坚实印记,“发展不息”彰显的是乡村振兴的强劲脉动。期待这些源自泥土的动人故事,能为更多奋斗者注入力量,也让更多人感知乡村脉动,共同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画卷。
从老掌沟“第一家”到“第十家”
张积凯:省纪委监委驻沽源县丰源店乡老掌沟村工作队第一书记
“老掌沟第一家、第二家……第十家,你们老掌沟民宿的名字怎么这么有意思?”每次有游客前来,总是会对村里十间民宿的名字感到好奇。此时,省纪委监委驻沽源县丰源店乡老掌沟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张积凯便会笑着讲起其中故事……
2021年初到老掌沟,张积凯的心被眼前的景象紧紧揪住:拆房后的木料横七竖八堵满巷道,破沙发在村口腐烂招蝇,河道里柴火堆得像小山,空气中弥漫着异味。更棘手的是村民的积习:作为整体搬迁村,政府为每家都修上了厕所,但大伙儿仍习惯于野外如厕,好好的厕所改作杂物间。守着草原天路沿线的绝佳位置,却如此荒凉破败。“这么美的风景,咋能守着金山讨饭吃?”他在第一次党员会上痛心疾首地拍了桌子。
整治伊始,质疑声接踵而来。有老汉敲着烟袋锅呛声:“祖祖辈辈都这么过,你个外来干部懂个啥?”有过23年从军经历的张积凯不言不语,带着队员将被子叠成了豆腐块、宿舍收拾得窗明几净。一句“谁家想看看干净屋子啥样,随时来!”悄然开启了民心之窗。一个月后,探头探脑的妇女们离开时,总不忘悄悄拎走自家门口的废塑料筐。
村东王大爷的柴火垛堵了半条街,成了最硬的“钉子户”。张积凯不言放弃,连续七天帮他劈柴码垛,末了指着新腾出的空地描绘蓝图:“大爷,开春咱在这搭个凉棚,游客来了能卖点茶水饮料。”无声的行动胜过千言万语,翌日清晨,老人默默将柴火挪进了后院。当挖掘机清出河道十几吨垃圾时,村民主动端来的那碗热乎莜面窝窝,无声宣告了这场“环境革命”焐热了所有人的心。
“搞旅游?咱只会喂牛放羊!”环境初愈,产业振兴的号角随即吹响。面对村会计王建国的疑虑,张积凯二话不说带他考察邻县网红民宿。从跑手续到筹装修款,书记的身影无处不在。2021年夏,王会计家的民宿正式开业,张积凯邀请省书画院院长陈茂才题写制作“老掌沟第一家”牌匾挂上了门头,这也成了民宿的名字。38天狂赚4.2万元。“头回见现钞摞成沓,媳妇半夜数了三遍!”王建国的笑声如春风传遍了全村。
这把产业之火彻底点燃了沉寂的山村。在县城打拼的杨洋被劝回村,一口气租下集体8间闲置房改造成民宿。张积凯带领工作队跑遍周边景区谈合作,在朋友圈化身“推销员”,甚至拉亲戚当“体验官”。就这样,从“老掌沟第一家”一直开到了如今的“老掌沟第十家”,农家院连成风景线,周末北京游客的车能把停车场挤满,烤全羊的浓香飘出二里开外,昔日的荒凉早已被喧嚣的人气替代。
坝上苦寒,也给张积凯带来了很多不适应。驻村仅半年,他的血压从120/80飙升到150/95。面对队员回城看病的劝告,他却默默将降压药揣进棉衣兜:“村民刚尝到甜头,我哪能当逃兵?”
如今,他又在为新筹办的保洁公司奔忙,针对民宿分散经营、保洁成本高问题,村集体成立专业保洁公司,在全村“美丽庭院”的家庭中优选4名妇女,统一培训装备,签订服务协议,提升服务质量,促进村民就业增收。
四载春秋,张积凯的乡音已悄然融入了坝上的土调,皱纹里刻满了村庄的年轮,而眼神却更加坚定了。
【记者手记】
再提老掌沟,如今这里是肆意撒欢的越野胜地,是整洁干净的民宿小院,更是游客与村民笑容交织的和谐画卷。很难想象,仅仅四年前,这里还是一个柴火堵街、河道堆满垃圾的村庄。
驻村第一书记张积凯的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的密码,从来不在宏大的口号里,而藏在“劈柴挪垛”般的躬行之中。他一步步丈量土地,以真心温暖民心,不仅改变了老掌沟的物质面貌,更重塑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老掌沟的蜕变印证了一个朴素的真理:世上没有“劈不开的柴”——只要沉下身子扎进泥土,就能听见大地的心跳;也没有“挪不动的垛”——只要将真心交给百姓,就能点燃振兴的火种。
把村民的每一件小事办好
张继东:涿鹿县人民法院驻涿鹿县黑山寺村工作队第一书记
在涿鹿县黑山寺乡黑山寺村的田间地头、农家院落,总能看到张继东忙碌的身影。他步履矫健,笑容亲和,手中常握着一本记满村民诉求的笔记本,脚下的运动鞋也总是沾着泥土——作为涿鹿县人民法院派驻黑山寺村的第一书记,2023年6月至今,他已经在这里坚守了两年多。
黑山寺村常住人口1600余人,作为规模相对较大的中心村,群众需求各有不同,如何在实现整村脱贫后进一步提升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是张继东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后思考最多的问题。“先把各家各户的情况摸清楚。”初到黑山寺村,他便把入户走访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钥匙。
清晨的阳光刚掠过山头,他已穿梭在村巷中:走进脱贫户家,实地感受他们脱贫后的生活;探访防返贫致贫监测对象,及时了解他们的当下之需;驻足五保户屋檐下,体会孤独背后的期盼;遇见残疾人自强不息的身影,油然而生一份敬佩……两个多月里,他走遍全村750多户常住户,笔记本上记满了各家的难处与期盼。每离开一户,他都会郑重留下手机号:“有事随时找我,我就是来服务大家的。”
承诺并非空谈——村民张艮花出院,他驾车到县医院接,怕老人晕车,30多公里的路程开了一个多小时,稳稳当当把老人送到家;残疾村民杨春林需要办理残疾证,他全程陪同跑手续;王海生等六户村民急售玉米,他挽起袖子,在最短时间里和大家一起完成了100多亩玉米的脱粒工作;村民弋有萍患癌症,疼痛难忍却因雪天难行买不到止疼药,张继东想起不久前一位村民去世后,其家属曾提到家中剩有两盒止疼药,便立刻上门说明情况,将药送到了弋有萍家,她的丈夫任凤明红着眼眶说:“张书记对咱的事,比自家人还上心!”
这样的事数不胜数。从就医送药到修补家用,从下地干农活到跑腿办手续,从定期回访到随时问询,两年多来,张继东把村民当家人,把大家的事当自己的事,用一次次真心实意地行动换来了民心相通,“有事儿找张书记”已经成了不少村民的共识。
“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这是张继东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清楚,自己作为县派驻干部,没有丰富的资源,也没有能力引进动辄百万千万的项目。但他相信,乡村振兴不仅需要大刀阔斧的变革,更需要春风化雨的守护。街角路边掉落的一盏路灯、孤寡老人漏雨的一片屋檐,这些看似细碎的“小事”,在他眼里,都是打开群众心门的钥匙。
在党员干部和村民的齐心奋斗中,在一批批驻村工作队员的真情帮助下,如今的黑山寺村,靠着农产品种植加工和村集体产业不断夯实“家底”,基础设施和精神文明建设节节攀升,村民们的笑脸越来越多。参与乡村治理、解决村民急难愁盼的同时,张继东和队员们还发挥职业优势,开展法治宣传,为村民提供司法援助。“能为大家多做点实事,我就算没白来。”他简单直白的话语中,彰显着基层干部的朴素情怀。
【记者手记】
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真情温暖乡亲。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张继东以躬身力行的担当,诠释了扎根群众、为民服务的党性和初心,将一件件解忧纾困的好事实事做到村民心坎里。
乡村振兴的蓝图上,需要产业兴旺、村强民富的“硬支撑”,同样离不开悉心守护、温暖和谐的“软环境”。在脱贫成果持续巩固、群众生活需求不断增多的当下,写好乡村振兴的大文章,更加需要脚踏实地、甘于奉献的“守护者”。不追求“大事”的光环,而是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做实。同无数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的驻村干部一样,张继东用实际行动证明,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将对党和人民的承诺化为具体行动,用真心实意赢得群众的信赖,就会不断凝聚民心、汇聚民力,共同绘就新时代乡村发展的幸福画卷。
“住”进心坎里帮到实际处
翟晓南:市第四医院驻万全区宣平堡乡霍家房村工作队第一书记
“翟书记,你们哪儿都好,就是这一嘴普通话,一下就知道你们是城里来的,跟俺们村里人不一样。”2022年,翟晓南脱下白大褂,从市第四医院来到万全区宣平堡乡霍家房村,没想到村支书老范给他提的第一个驻村建议,竟然是口音问题。
“这个事看起来不大,但如果村民不能从真正接受我们,驻村帮扶工作就没法顺利开展。”于是,翟晓南和同事们的驻村第一事就从改口音开始了——“忘”掉普通话,大家操着一口“家乡话+霍家房村言”的乡音,在田间地头、在炕头、在村民活动中心、在超市门外,跟群众唠起了家常,唠起了生活,慢慢地,从“你们、我们”到“咱们”,村民们接受了翟晓南他们,后续工作自然好开展了。
有啥不如有个好身体。霍家房村的年轻人多外出打工,留守老人中不少有基础病,了解情况后,翟晓南第一时间回单位协调开展义诊。第四医院大力支持,派出了最优秀的内科、眼科等科室专家组成团队,到村内开展义诊活动,细心查体问情、答疑解惑、指导规范用药,同时进行疾病知识科普宣教,把科学的防病常识传递到村民身边,这次义诊让村民都记住了“村里有个四医院的工作队”。驻村这几年,翟晓南先后邀请北京同仁医院、市第一医院、市第五医院、市第四医院的知名专家到霍家房村开展多次义诊,真正让村里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没啥不能没有好卫生。“村里还有40户群众的厕所没有厕屋,怎么才能让群众自发自愿地改造厕所?”村支书老范犯起了愁。翟晓南说:“我回医院申请部分资金,帮助村民自建。”当天下午他就回派出单位向院领导汇报村里的情况,很快得到了院里的扶持,不到一个星期,4万元帮扶资金顺利到位。翟晓南提出“分片包联、逐户动员”的工作思路,由易到难开展改厕工作,他和村干部、网格员利用早上村民下地前和晚上下地回家的两个时间段入户做工作,只用了3天时间便动员36户村民同意改厕,如期高标准完成了厕所改造。
建啥不如建个新环境。村里一些路灯年久失修,翟晓南担心村里老人走夜路容易摔倒,积极争取派出单位后盾资金4.6万元,为村里修缮路灯。他还协助村内申请到了一事一议资金,对主街道两侧的便道进行修整。他申请资金90多万,完成村里7500平方米污水管道的翻修工作。村民们对他伸出大拇指:“咱们村是越来越敞亮了!”
干啥不如干出好成绩。集体经济的壮大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而经济的提升离不开产业的兴旺发达。驻村以来,翟晓南协助村里先后盘活了集体产业园、集体果园和集体暖棚等项目;2022年将集体暖棚外包租赁,建立半年结租金的合作模式;2023年通过乡政府招商引进“时蔬鲜”公司,完成承包村集体产业园的工作,每年还能吸收20多名脱贫户进园区务工;2024年年初,在区领导的帮助下,协助村里引资鸿祥集团,投资、开发、打造集体果园的米粒农庄项目……2022年翟晓南初到霍家房村时,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19万元左右,2024年,村集体收入已突破110万元,内生动力十足。
驻村是开始,住村是常态,但能不能真正“住”进村民心坎里,这才是重点。来到霍家房村四年,翟晓南以实干推动工作见实效,更成了村民信赖的贴心人。
【记者手记】
“白大褂”当“村书记”,看起来有些跨界,但翟晓南凭着踏踏实实的实干,赢得了村民的认可,成为“住”进老乡心坎里的贴心人。
采访中,给记者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霍家房村整洁的村容村貌,也不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而是村民们那一张张淳朴却发自内心的笑脸。无论是在村头巷尾、健身器旁、建设工地、村民活动中心,看到翟晓南,村民都会热情地上前打招呼,翟晓南也会热情地回应大家,那种热情和热络,就像一家人一样。
“我不是来驻村的,我只是‘回家’了。”翟晓南的这句话,或许正是他能够取得这些成绩的主要原因吧。
(记者 王映华 王棣 郝大钊 通讯员 郭颖晖 邢鹏飞 罗纳 赵晨阳 王晓曦)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