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疗健康 > 张家口健康

减重门诊到底是个啥门诊?

2025-03-21 09:24:37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核心提示:

  2024年6月,国家卫健委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启动“体重管理年”3年活动,并要求各地广泛建立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按照国家,省,市部署,各医疗机构先后推出与体重管理相关的门诊,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科学化的就诊服务平台。

  近日,在全国两会上,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慢性病防治,再次受到关注。肥胖是病吗?悄然开设的减重门诊到底能治什么病?减肥可以做手术吗?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市第二医院代谢减重门诊主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代谢减重中心访问学者朱强。

                                   减重门诊是个多学科综合门诊     

  “我们医院的减重门诊开设时间不长,但是病人并不少。”3月20日上午,在市第二医院减重门诊记者看到前来就医的患者络绎不绝。

  近年来,我市一附院、第一医院、市中医院、市二医院等多家医院,开设减重门诊。那么这个门诊到底属于什么科?都治哪些病呢?

  朱强告诉记者,以市第二医院为例,减重门诊是多学科协作的综合门诊。其中包括普通外科、内分泌科、营养科、中医科、运动康复科等多学科专家资源,改变传统单一科室诊疗模式,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个性化诊疗服务。患者无需辗转于不同科室,在这里即可享受“一站式”诊疗。

  那么减重门诊只是为了减重吗?朱强介绍,减重门诊不仅针对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还对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等高发性代谢性疾病进行综合诊断与治疗。专家团队根据每位患者身体状况、生活习惯和饮食偏好,制定集饮食、运动、行为干预为一体的个性化减重方案。除制定方案,门诊还提供长期体重管理服务,定期随访,监测体重和代谢指标变化,及时调整治疗策略,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巩固减重效果。

                                     谁需要去减重门诊就诊

  觉得自己胖,就需要去减重门诊吗?面对这样的问题,朱强介绍,判断体重是否健康,通常采用3个诊断标准。

  第一是基于体质指数的诊断标准。体质指数也称BMI(body mass index),是评估全身性肥胖的通用标准。它的计算方式为: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在我国成年人群中,BMI大于18.5小于24kg/m²为正常体重,大于24kg/m²小于28kg/m²为超重,大于28kg/m²为肥胖症。

  第二是基于体型特征的诊断标准。我国人群以腹腔内脏脂肪分布较多为主要特征,容易形成中心性肥胖(腹型肥胖)。腰围是反映中心性肥胖的常用指标,根据我国成年人群特点和健康风险评估,正常腰围定义为男性<85cm和女性<80cm,男性腰围≥90cm和女性腰围≥85cm即可诊断为中心性肥胖。 此外,腰围臀围比是另一个反映中心性肥胖的指标,当男性腰围臀围比≥0.9和女性腰围臀围比≥0.85时,也可诊断为中心性肥胖。

  第三是基于体脂比的诊断标准。体脂比是指脂肪重量在总体重中所占的比例,用以反映人体内脂肪含量的多少。目前,将成年人体脂比男性超过25%和女性超过30%定义为体脂过多。

  在临床实践中,单纯应用体质指数、腰围、体脂比评估肥胖症,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综合判断。此外,对于儿童和青少年体重的评价,可以用性别、年龄别BMI作为标准,并与成人超重、肥胖筛查标准接轨,也应该注意体重的变化情况,比如半年内体重增加5%以上。因此,体重是否正常,还需要到减重门诊科学测量。

                                     减重门诊到底怎么帮你瘦

  “在医学界,肥胖通常被视为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基本没有‘健康’的胖子。”朱强说。

  朱强介绍肥胖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比如肥胖患者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大大增加。肥胖患者体内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调节能力下降,容易引发2型糖尿病。有的肥胖患者往往伴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这些疾病会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呼吸衰竭。体重大,对骨骼和关节的压力也相应增大。长期下来,容易导致骨关节炎、脊柱侧弯等骨骼和关节疾病。

  那么减重门诊到底如何帮助患者减重呢?通常是干预饮食结构生活习惯、使用药物和进行手术。

  首先,营养科专家会根据患者身体状况、饮食习惯制定详细的饮食计划,既保证营养均衡,又控制热量摄入;运动康复科则结合患者体能和兴趣,设计个性化运动方案,从简单的日常活动到专业的康复训练,逐步提升患者身体素质。同时,行为干预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为长期体重管理筑牢根基。 

  药物治疗在医院也有着严格的适用标准和规范流程。医生会针对特定患者,在全面评估其身体情况后,精准选择合适的药物辅助减重。医院对用药患者进行密切跟踪,根据体重变化和身体反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确保治疗效果。 

  对于重度肥胖或合并严重代谢性疾病的患者,减重手术是一项有效的治疗手段。

  简言之,如果出现体重问题,或代谢性疾病的问题,到门诊寻求帮助,针对个人情况进行科学治疗,并且积极配合遵医嘱,长期坚持重视体重管理才是正确合理的选择。

  关于减肥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胖友提问:我身高165,体重160斤,可以做减重手术吗?

  朱强:并非所有肥胖患者都适合减重手术,需要经过严格的医学评估。主要适用于以下几类人群:BMI(体重指数)≥32.5:无论是单纯性肥胖患者,还是合并代谢性疾病的患者,都可能符合手术条件。BMI≥27.5,≤32.5且合并代谢性疾病:如2型糖尿病、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患者,若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手术是一种可行选择。 BMI≥27.5且药物治疗无效:对于那些尝试多种减重方法却依然效果欠佳的患者,手术可能带来转机。

  胖友提问:减重手术是什么原理?

  朱强:目前常见的减重手术类型各有特点。

  袖状胃切除术:通过切除约3/4胃,让胃呈“香蕉状”。这样不仅能大幅减少胃容量,还能降低饥饿激素的分泌。该手术操作相对简单,术后并发症较少,减重效果显著,适合大多数重度肥胖患者。

  胃旁路手术:将胃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小胃囊直接与小肠连接,以此减少食物吸收。它的优势在于减重效果突出,对2型糖尿病的缓解率较高,尤其适合合并严重代谢性疾病的患者。

  胖友提问:手术后效果明显吗?

  朱强:减重手术后1年内患者可减掉自身体重的40%-50%,让身材恢复健康状态。对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性疾病的缓解率高达80%以上,极大降低了肥胖相关疾病的风险。许多患者术后体力增强、心理状态积极乐观,社交能力也显著改善,重新找回生活的自信。

  不少患者对减重手术的安全性心存疑虑。实际上,减重手术是一种成熟的手术方式,手术难度相对较小,并发症发生概率较低。医生会在术前进行全面评估和准备,术中精细操作,术后密切监测,确保患者安全。

  胖友提问:手术贵吗?

  朱强:在费用方面,肥胖合并代谢综合征已纳入医保范围,因手术方式、医院等级及地区差异而有所不同的费用,经过医保报销后,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让更多患者能够接受治疗。

  手术并不是一劳永逸,术后管理同样重要。患者需遵循医生建议,逐步调整饮食,避免高糖、高脂食物,定期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按时复查,监测体重变化及代谢指标,以维持良好的手术效果。

  特别提醒一点,术后体重稳定且营养状况良好的患者可以怀孕,但建议在术后1-2年后再考虑怀孕,并需在孕期密切监测营养状况。

  胖友提问:不手术靠饿可以瘦吗?

  朱强: 在饮食方面,合理膳食是关键。“要么饿,要么往死里饿”的方法更不可取。虽然短期内可能会使体重下降,但从长期来看,这种减肥方式并不健康,会对身体造成诸多负面影响。长期饿肚子,身体会误以为处于饥荒状态,从而自动进入“省电模式”,降低基础代谢率。这意味着身体消耗的能量减少,即便之后恢复正常饮食,也很容易反弹。长期节食会导致胃部的运转能力和承受能力下降,容易引发胃溃疡等胃部疾病。同时,还可能引起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导致代谢功能减慢、内分泌失调,影响身体健康。身体糖原储备耗尽后,会开始分解肌肉中的蛋白质来提供能量,导致肌肉流失,影响力量和耐力,还可能使皮肤松弛。长期饿肚子可能会导致心理问题,如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等,这些问题会对生活和工作产生负面影响。

  胖友提问:运动对减肥帮助大不大?

  朱强:除了“管住嘴”,“迈开腿”同样重要,合理的运动对控制体重是极有帮助的。科学健身要选对运动方式。体重较大且缺乏锻炼习惯的人,不适宜长时间跑步,可选择游泳、划船器、骑行等项目。运动时要控制强度,强度既不宜过小,达不到锻炼效果,也不宜过大,以免造成运动损伤;同时要掌握好运动频次,注意每次锻炼的总时长,避免每天进行大强度、高运动量的锻炼。此外,充分的针对性热身及运动后的放松、牵拉也必不可少。

  对于学习、工作繁忙,没时间集中锻炼的人群,也不必焦虑。可以把运动当成“零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增加运动,将“体育运动生活化”“体育运动碎片化”。比如上下班多步行一段,坐公交提前一站下车步行;如果膝关节、踝关节健康,可多爬楼梯;在办公室也能进行简单的拉伸运动等。

  体重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坚持健康的饮食和运动习惯,切不可盲目节食或过度运动。

编辑:李雅雯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