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疗健康 > 张家口健康

警惕!手机防窥膜真的会毁眼

2025-03-19 10:07:49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一位用户发帖称,在2023年5月使用防窥膜后,仅在两个月时间里,原本没有近视的眼睛度数就到了300度,一年后达到 475度。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防窥膜真的会损害视力吗?

  1904年,英国发明家哈罗德·丹尼斯·泰勒用化学方法在玻璃上涂了一层薄膜,成功削弱了光线反射,就像给镜头蒙上了一层轻纱。1935年,乌克兰物理学家奥列克山大·斯马库拉进一步完善了这项技术,发明了基于干涉原理的抗反射涂层,让二战时期的德国军方都视其为珍宝。

  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便携式电子设备越来越普及,隐私问题变得刻不容缓。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开始思考:有没有一种方法,能让屏幕内容只对正面的使用者可见,而从侧面看则一片模糊?

  答案在就是微百叶窗技术。这就像家里的百叶窗,通过调整角度控制光线一样,工程师们在薄膜中嵌入微小的垂直百叶窗结构,让光线只能沿特定方向传播。从正面看,屏幕清晰如常;从侧面看,却是一片模糊甚至全黑。

  它的研发并非一帆风顺。最初的版本粗糙而简单,主要用在商务笔记本电脑和银行ATM机上,保护敏感信息不被偷窥。经过反复试验和优化,防窥膜逐渐变得轻薄、耐用,应用范围也扩展到了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成为普通人也能用上的“隐私神器”。

  当用户从正面(接近0°视角)观看屏幕时,光线可正常通过,屏幕内容清晰可见;而从侧面观看时,百叶窗阻挡光线,使屏幕呈现模糊或黑暗状态。这一技术由3M公司率先开发,并广泛应用于现代防窥膜产品。

  尽管微百叶窗技术在隐私保护上表现出色,但其对屏幕显示性能的改变可能对用户视力产生影响。

  根据2024年对防窥膜性能的研究,在正面观看时,防窥膜可使屏幕亮度下降24.8%至53.8%,具体幅度取决于产品设计和质量。这一变化迫使用户调高屏幕亮度以保持清晰度。

  然而,调高亮度增加了蓝光的暴露。蓝光(波长约400-500纳米)是一种高能量短波光线,研究表明,长时间暴露于蓝光可能引发眼疲劳、干眼症,并干扰睡眠质量。此外,低亮度和对比度的屏幕可能导致瞳孔持续放大以捕捉更多光线,加重眼睛调节负担,从而诱发视觉疲劳。

  而且蓝光不仅与眼疲劳相关,还可能对视网膜造成潜在损害。根据2018年的研究发现,蓝光能穿透角膜和晶状体,直接到达视网膜,引发光化学损伤。实验显示,蓝光暴露会增加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中的钙离子水平,导致局部细胞凋亡。

  2023年,一篇基于流行病学和临床观察发现,长期暴露于高强度蓝光(如职业性LED灯光)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发病率增加相关。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因光吸收分子(如脂褐素)积累,易受光化学损伤。

  虽然目前没有充分证据证明防窥膜的蓝光暴露会导致不可逆的视力丧失,但长期高强度使用可能加剧眼部不适。

  另外,防窥膜还有一个特点,它可以导致屏幕颜色失真,尤其在低质量产品中更为明显。研究指出,颜色失真和对比度下降会降低视觉敏锐度(visual acuity),特别是在弱光或低对比度条件下。

  如白色背景上的浅灰文字(常见于网页),本身对比度就低,防窥膜再削弱亮度后,文字边缘模糊,阅读困难加剧。实验表明,在这种条件下,受试者识别字符的时间增加约30%,错误率上升20%。在前面的案例中,有人提到“眼前有暗影”现象,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正是大脑需要额外处理失真的视觉信息,从而增加眼部和神经系统的负担。

  如果非要用防窥膜,建议要用高质量的产品,如使用PET基材的防窥膜,这类防窥膜通常保持较高的光透射率和清晰度,可以减少对眼睛的负担。

  Surfshark,一家以网络隐私和安全著称的公司,在其文章《What Are Privacy Screen Protectors and Are They Effective?》(发布于其官方网站)中,对防窥膜的性能和效果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特别提到,低端防窥膜在隐私保护方面的不足,具体表现为它们主要依赖“变暗”屏幕的方式,而非通过精准的角度控制来实现防窥效果。显然,低端与高端防窥膜在技术和设计上有着根本差异。

  重点是,还得注意手机使用习惯,不要老刷手机,每20分钟休息20秒,看看远处,来减轻眼部压力。

  (科普中国)

编辑:李雅雯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