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全链条”学科共建、“造血式”人才培育和“智慧型”服务升级……历经900余天的精耕细作,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怀来院区交出一份沉甸甸的“成长成绩单”。作为京津冀医疗协同发展的标杆项目,这座矗立于京北热土的现代化院区,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蓝图上镌刻下医疗创新合作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怀来院区——这座“家门口的北京医院”,真正成为辐射冀西北的健康守护者,也让怀来加速形成一个立足区域、面向未来的医疗新高地。她不仅改写了怀来百姓的就医地图,更为县域医疗专科化发展提供了生动范本。
高端设备“落户” 实力“强势进阶”
设备是医院诊疗体系的基石。先进的影像设备,能够精准捕捉人体内部的细微病变,为医生提供清晰、准确的影像资料,助力早期诊断。
2022年10月,怀来院区引进了一台高端西门子双源CT,启用的效果让CT室主任陶增胜感受深刻:“新设备能在一个心动周期内完成心脏扫描,且对心率要求大幅降低,即使心率超过100次或心律不齐的患者也能顺利检查。”
陶增胜介绍,为了确保怀来院区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总部影像质量一致,每周一、三、五北京专家还会通过线上分享读片经验和诊疗流程,每周五北京专家会亲临指导,帮助本院医生开拓视野,提升专业能力。
先进设备的引入,也为疑难病症的诊断提供了有力支持。呼吸科主任王永海分享了一个肺栓塞病例:以前由于缺乏 CTPA 检查手段,肺栓塞诊断率较低。近期,一位被初步诊断为肺炎的患者,凭借临床经验,医生怀疑是肺栓塞。完善肾功能检查后,当天就完成了 CTPA 检查并拿到结果。确诊后,患者及时接受抗凝治疗,随后在多学科专家会诊下,顺利植入滤网,最终康复出院。这一案例充分展示了新设备在快速准确诊断危急病症方面的关键作用,有效避免了患者因转诊带来的风险和不便。
从切片量每月仅二三百张,到如今每月切片量一千六百余张;这是病理科主任陈有才对于怀来院区建设两年多来最切身的感受。在设备方面,病理科新增了染色机和免疫组化仪两样关键设备,大幅提高了病理诊断的效率和准确性。“设备到位后,在北京专家的指导下,我们的工作流程更加规范,诊断结果也更加精准。”陈有才介绍道。
同样,院内新系统的上线不仅提升了医院管理的效率,也给患者带来了便利。其中一方面,就是患者挂号方式更加多样化。“患者不仅可以通过窗口挂号,还可以通过手机、自助机或线上预约挂号,避免了排队等候的烦恼。对于需要挂北京专家的患者,系统也提供了专门的预约通道,确保患者能够便捷地找到所需专家。”信息科工作人员徐少伟说道。
另外,查询报告方面,“云影像”功能上线,患者通过手机扫描报告上的二维码获取影像信息,方便携带和共享;支付方面,新系统支持医保扫码、刷脸支付和一码付,极大简化了结算流程,这些都给患者带来了更加便捷的就医体验。
学科“多点突破” 水平“拔节生长”
怀来院区成立伊始,作为医院重点发展领域,神经内科和心血管内科扩展成为两个独立的科室。
怀来院区院长助理、神经内科主任苏强介绍,脑血管病是神经内科的重点诊疗领域之一。早在2018年,医院便开展了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技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专家的入驻为科室带来了技术突破。在常驻专家、神经内科副主任李永杰的指导下,DNT时间从原来的超过1小时缩短至平均45分钟,显著提高了患者的救治效果。“每缩短一分钟的救治时间,患者的预后效果都会有显著改善。”苏强说。
此外,科室还定期选派医生前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进修学习,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神经内科诊疗体系,力争与张家口市三级医院的诊疗水平看齐。
2023年,医院在北大人民医院的指导下建立了卒中中心,并通过了国家验收。卒中中心的建立为急性脑卒中患者开辟了绿色通道,实现了“先抢救、后付费”的救治模式,确保患者不会因经济问题延误治疗。苏强表示,卒中中心的成立不仅缩短了患者的救治时间,还构建了从村医、乡镇卫生院到县医院的三级救治网络,为怀来县及周边地区的脑血管病患者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苏强特别提到,北大人民医院专家对科室的技术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常驻专家李永杰主任不仅定期查房、现场授课,还通过线上会议为科室医护人员讲解疑难病例和最新诊疗技术。这种“手把手”的教学模式使科室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这两年内,我们的进步非常明显,无论是诊疗技术还是学科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自2022年7月与北大人民医院开展合作以来,怀来院区心血管内科逐步开展了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为心梗、心绞痛等患者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治疗方案。
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佟晓娇表示,冠状动脉造影和支架植入术属于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能够有效解决血管狭窄或阻塞问题。在合作初期,医院对相关设备进行了升级,并选派医护人员前往北大人民医院进修学习。目前,医院已能够独立开展冠状动脉造影手术,每周手术量约为5至8例,手术能力逐步提升。对于支架植入术,医院在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专家协作开展,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除了微创手术技术的提升,心血管内科在动态心电图和冠脉CT检查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动态心电图的检查量增加到平均每月130例左右,冠脉CT检查为患者提供了更全面的血管评估手段。佟晓娇介绍,通过这些检查手段,医生能够更精准地诊断患者病情,并根据情况建议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学术“跨界融合” 科研“破茧成蝶”
2月27日,在怀来院区行政楼二楼会议室,由怀来院区青年学术委员会组织的以“创新发展与学科融合 基层医疗科研新起点”为主题的科研事项座谈会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专家、怀来院区各科室的青年科研骨干汇聚一堂,共同为医院的学术科研出谋划策。
科研作为一所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与发展引擎,是推动医疗技术创新、优化临床诊疗方案的关键驱动力。怀来院区通过青年学术委员会的成立,积极推动科研能力提升、多学科协作、临床技能发展以及科普推广工作,致力于为当地及周边地区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怀来院区青年学术委员会会长秦录介绍,委员会成立于2024年5月,由40岁以下的中青年医师和护士组成,涵盖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肾病及肿瘤科、普外科、呼吸内科、急诊科、皮肤科及中医科等多个专业领域,下设四个专项委员会:科研能力专业委员会、多学科协作委员会、诊疗发展管理委员会以及科普与推广委员会,分别从科研、临床、多学科协作和科普宣传四个方面推动医院工作。
“委员会的成立旨在为青年医务人员提供一个共同发展的平台,通过与北大人民医院的合作,快速提升医院的技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与北大人民医院的合作机会难得,我们必须抓住这一契机,推动医院的整体发展。”秦录表示。
在科研能力专业委员会的推动下,怀来县医院与北大人民医院的专家紧密合作,成功申请了2024年河北省省级科研课题三个,涉及急救适宜技术普及、超重、肥胖体重管理模型建立等领域。多学科协作委员会通过成立多学科门诊,组织全院范围的病例讨论和学术培训,提升青年医师的临床技能和诊疗能力。科普与推广委员会则通过义诊和学术讲座的形式,将优质医疗服务推广到基层社区等。2024年9月6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在怀来院区举办2024年头痛规范化诊疗学习班;2024年9月21日,首届“华北疝行”学术会议落户怀来院区。
展望未来,秦录表示,青年学术委员会将继续推动医院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合作,进一步提升科研能力和临床水平,为青年医务人员提供更高层次的发展平台。
专家“传经送宝” 人才“医术精进”
人才对于医院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是医院实现长远进步与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在怀来院区口腔科,人才带教所发挥的成效极为显著。
“周一儿童牙科、周二牙周病专科、周三种植牙专科(由高承志主任亲自坐诊)、周五修复治疗专科、周六复杂根管治疗,7名北京专家5天轮流进驻,让我们口腔科成为派驻北京专家最多的科室,医生诊疗水平大幅提高。”3月7日,提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对于怀来院区口腔科的人才带教和帮扶,口腔科主任康卫东欣喜地说。
两年多来,北大人民医院口腔科主任高承志作为首位派驻专家,牵头制定了科室发展规划。针对怀来院区原有医生基础扎实但操作规范化不足的问题,专家团队从基础诊疗流程入手,每周开展临床带教、病例讨论和专题培训,重点强化根管治疗、牙体修复等核心技术的规范化操作。北京专家翁建斌表示:“规范化是医疗安全的基石,只有打牢基础,新技术才能真正‘生根’。”在北大专家指导下,科室引进了数字化口内扫描仪等先进设备,实现口腔数据精准采集和远程加工,修复体适配度显著提升。种植牙技术从无到有,目前已成熟开展单颗、多颗牙种植,年手术量突破百例。
为最大化发挥帮扶效能,北大人民医院口腔科创新性建立的高密度、多领域的“专家矩阵”支援模式,不仅让怀来百姓每周都能享受顶尖专家服务,更形成“技术引进-临床实践-经验沉淀”的良性循环。
在北大专家“手把手”带教下,科室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怀来院区口腔科5名青年医生诊疗技术突飞猛进。通过北京专家的常态化驻点帮扶,怀来院区口腔科不仅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更让县域及周边百姓在家门口即可享受三甲医院水平的优质诊疗服务。
如今,怀来院区口腔科已成为区域医疗中心的重要支点,患者满意度持续走高。80岁的患者张桂芳感慨:“以前看牙要跑北京,现在县医院就能种牙,北京专家手把手教出来的大夫,我们信得过!”
康复“无缝衔接” 患者“重获新生”
“这里医生们不仅治疗身体上的疾病,还通过交流和心理辅导帮助我们树立信心。”3月6日,在怀来院区康复科,当64岁的退休教师温女士提起她的康复经历时,对医护人员这样夸赞。
两年前,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导致温女士身体出现异常。起初,她并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以为是颈椎问题,直到症状加重,才被确诊为脑梗。“当时我的右半边身体完全不能动,胳膊像面条一样无力。”温女士回忆道。尽管错过了最佳溶栓时间,医生仍然为她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并在第四天将她转入康复科。正是在这里,她开始了长达半年的康复之旅。
康复科的治疗不仅包括物理疗法,如针灸、电针、低频中频治疗等,还注重心理辅导和科学的康复指导。温女士每天坚持锻炼,但她的努力和毅力让她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如今,她的身体机能已经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这让她感到无比欣慰。“康复科是一个有温度的科室。”温女士感慨道,
两年来,在康复科,像温女士这样通过康复治疗恢复健康的患者不胜枚举。
对于脑血管、骨关节、韧带损伤等疾病的患者,康复是后端诊疗的关键环节,诊疗是否规范,对患者回归正常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康复科成立之前,术后患者出院时往往仅得到简单的回家锻炼建议,缺乏系统指导。患者回家后康复锻炼盲目,而现在,院区手术量显著增加,科室配备了全新且性能优越的设备,康复科通过科学精准的评估,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很多患者得到了有效恢复。”康复科主任汪建利说。
汪建利表示,未来,康复科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不断完善服务,助力更多患者重归健康生活,为区域医疗康复事业持续贡献力量。记者 亢春宁 通讯员 高成 莘海龙 李楠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