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儿童内分泌疾病发病率均呈明显上升趋势,矮小症、性早熟、肥胖、糖尿病、甲状腺等内分泌疾病被大众熟知。何为矮身材?如何预防性早熟?儿童和青少年的超重和肥胖怎么办?张家口市第一医院儿一科副主任医师吴迎爽为大家解答。
规范诊疗身材矮小
身高不仅是审美的重要方面,也是某些特殊职业的必备条件,因此身高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部分父母对子女身高期望值不断增加,甚至不切实际的过高期待驱使下四处求医,“青春发育”就诊儿童不断增加,因此,对于何为矮身材的界定显得格外重要。
吴迎爽介绍,身材矮小是指在相似生活环境下,同种族、同性别和同年龄的个体身高低于正常人群身高2个标准差(-2S D),或低于第3百分位数(-1.88S D)。体格生长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遗传、营养、内分泌、环境、疾病、社会心理及运动等。家长需要准确认识儿童体格发育规律,如果发现儿童身材矮小,建议及时医院就诊、明确病因、给予合理治疗,避免非专业渠道获取碎片化片面信息、引发焦虑、寻求过度治疗。
了解青春期预防性早熟
当下社会,有些家长发现自己家孩子小小年纪就有性发育的现象,跟自己当年比提早了一大截。研究显示,1979至2013年,包括我国在内,儿童青春期启动年龄普遍提前,每10年下降0.24岁。儿童青春期问题日显突出,尤其是疫情后因乳房肿块、性早熟、快速青春期及部分原因不明的青春期问题等就诊量大幅上升。
吴迎爽介绍,中枢性性早熟是指由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提前启动而导致女孩8岁前、男孩9岁前出现内外生殖器官快速发育及第二性征呈现的一种常见儿童内分泌疾病。发病率为1/5000~1/10000,女孩约为男孩的5~10倍。性发育的启动是一个复杂过程,开始时间与性别、遗传、疾病、营养、生活环境及含激素的药物等因素有关。性早熟可产生终身高矮小、心理社会问题等危害,因此早发现、早识别、早治疗尤为重要。
“女孩乳腺发育、男孩睾丸发育是青春期开始的标志。”吴迎爽表示,家长如发现孩子小于正常年龄年出现乳腺、睾丸异常发育需及时就医。对乳房早发育,最重要的是排除真性(中枢性)和假性(外周性)性早熟。一般来说单纯乳房早发育会自然消退,不会对儿童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不需治疗,但必须加强随访,因部分最初诊断为单纯乳房发育同时有潜在其他疾病,此种病因不及时去除会继发真性性早熟,进而影响儿童的终身高和心理健康。因此对于乳房发育的女孩应定期复诊,必要时完善骨龄片、子宫、卵巢彩超、头颅核磁等相关检查,及时发现真性性早熟,并治疗潜在疾病。
她提醒,性早熟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地缩小患儿与同龄人间的差距,依次包括:改善最终成年身高、控制和减缓第二性征的成熟程度和速度、预防初潮早现、恢复其实际生活年龄应有的心理行为。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 n RH a)治疗性早熟。
如何预防性早熟呢?吴迎爽提醒大家做到以下几点:合理饮食,避免过多摄入高蛋白高脂肪和精制碳水食物,减少含糖饮料、油炸食品、烧烤食品的摄入,拒绝非必要的补品、营养品;注意规律作息时间,避免晚睡晚起,提倡多运动;避免误服激素类药物、避免孩子使用化妆护肤品。
健康管理远离儿童肥胖
随诊全球儿童和青少年的超重和肥胖率持续上升,儿童肥胖已经成为我国甚至全世界最终要的公共问题之一。近2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上升了2倍和5倍,目前我国6~17岁儿童和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达11.1%和7.9%。而最新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疾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6~17岁、6岁以下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达19%和10.4%,其中75%~80%的青少年肥胖可延续至成年,严重威胁国民健康。
肥胖指由多因素引起、因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导致体内脂肪积聚过多达到危害健康程度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鉴于儿童青少年体格指标的发育变化,因此很难确定单一的筛查指标。儿童肥胖除了遗传、生命早期暴露因素外,环境因素(如经济文化、膳食行为、运动家庭、精神心理)也在驱动肥胖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肥胖可引起非酒精性脂肪肝、高尿酸血症、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脂蛋白异常、代谢综合征、空腹血糖偏高、糖耐量受损、2型糖尿病等并发症。因此预防及治疗肥胖尤为重要:正确的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代谢减重手术、心理行为干预。
建议需保证儿童正常体格生长发育,建立良好的饮食、运动和生活行为习惯,树立正确健康观念,定期检测体格指标,追求健康生长。(曹晓燕 屈海洋)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