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可能损害视觉功能
近日,31岁的文玩经营者小段,患糖尿病十余年,曾进行双眼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2天前发现右眼胀痛、视力下降,伴有头疼恶心,来到张家口市第一医院眼科门诊就诊;无独有偶,同天就诊的还有25岁的美发师小闫,有高血压病史3年,1个月前发现左眼视力下降,今日突然出现左眼眼痛,伴头疼难忍、恶心呕吐。经检查,小段和小闫患眼的眼压都在50mmHg以上,他俩都得了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听到医生的诊断,小段和小闫都很困惑,认为自己这么年轻,怎么会得青光眼呢?
市第一医院眼科副主任王春利介绍,青光眼是一组威胁和损害视神经及其视觉通路最终导致视觉功能损害的临床症群或眼病。具备易感因素的患者,在一些体内外不良因素的诱导或刺激下,造成了眼压的升高或大幅度波动,如果眼压的变化超过了眼球内组织,尤其是视网膜视神经所能承受的限度,将给眼球内各组织,尤其是视神经及其视觉通路和视觉功能带来损害,最典型和最突出的表现是视盘的凹陷性萎缩和视野的特征性缺损缩小。如不采取有效的治疗,视野可以全部丧失,终至失明。而这种青光眼性失明,就目前的医学治疗手段来说是无法使其逆转而恢复的,但却是可避免的。只要积极治疗,患者是可以保有良好的视功能。青光眼要定期随访,及时治疗,治疗以降眼压为主,稳住眼压,大部分患者的病情就会得到控制,视野和视神经的损害也会停止。
青光眼呈现年轻化趋势
王春利表示,青光眼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平均为2-3%,或者说平均每个人在一生中有2-3%的可能性患青光眼。而具有青光眼直系亲属的人群,其患有青光眼的风险将可能超过常人的10倍。全世界的青光眼患者多达7000万,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到2020年全球青光眼患者将达到8000万。
她表示,青光眼症状临床表现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急性的表现,一类是慢性的表现。急性的表现是眼球内压力突然升高,导致很多症状,如眼睛不舒服、胀疼、看东西模糊、有虹视感,甚至严重的有恶心、呕吐、头痛等。慢性的青光眼是不知不觉造成的一种损害,没有特别明显不舒服的感觉,只有到后期才可能有一些不舒服的眼部表现,如眼睛酸胀、容易疲劳等。
青光眼的发病具有隐匿性,家庭成员有青光眼病史、高血压、糖尿病、高度近视等均为青光眼高危人群。此外,精神压力大,工作节奏快,思虑过多,爱生闷气或大发脾气,长期用眼疲劳,在过暗的光线下长时间阅读,甚至习惯在极暗的背景下看电视等等都可能成为青光眼发病的环境诱因。既往中国青光眼患者以闭角型为主,而近年来开角型占比逐渐上升。另外,《中国正常眼压性青光眼诊疗专家共识》指出:中国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TG)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中所占比例高达70%。同时,大众在青光眼的认识上也存在误区。很多人错误的以为,只有老年人才会得青光眼。事实上,近年来青光眼已经出现年轻化趋势,不到40岁的中年人,甚至是20-30岁的青年人青光眼发病率逐渐提高。
青光眼的早期诊断
如果自我有所察觉的眼胀、头疼以及视野缺损,需要了解眼睛内部的各种情况,患者须及时前往具备了四大检查项目来检测青光眼的专科医院进行检查。
裂隙灯前房角镜查房角:通过房角检查,明确房角开闭状态以及房角的发育、色素、粘连等情况
查眼压(测24小时眼压):通过眼压检查明确眼压水平。因为眼压在一天中是有波动的,因此测量24小时眼压曲线对某些青光眼的诊断和治疗效果的判定是非常必要的。
查视野:通过视野检查明确视野的损害程度
查眼底:特征性视盘改变、视神经纤维层缺损是诊断青光眼的重要依据。
OCT;检查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变化,如有青光眼,神经纤维层厚度会变薄。
暗室激发试验:可以诱发隐匿的青光眼,该试验是协助诊断的手段,但试验阴性结果并不一定就能排除闭角型青光眼的诊断。
青光眼的高危人群
很多人认为只有老年人才会罹患青光眼,其实则不然。青光眼多数发病原因与精神有关,如重大的精神刺激、激动、失眠和过度疲劳等,皆易诱发。工作压力大、生活无规律、容易发脾气、日常情绪波动较大等,都是青光眼的诱因。除此以外,青光眼还特别“关照”有青光眼家族史、高度近视眼及糖尿病患者。因此,建议以上高危人群需每半年做一次眼科检查,如发现问题可及早治疗。
患者小段和小闫听从医生的建议住院治疗,进行了相关的眼科检查,玻璃体腔注射了抗VEGF药物,并行视网膜补充激光治疗。另外,改掉了作息不规律、饮食不节制,坚持定期监测血糖、血压、查眼压、眼底,患眼情况稳定。□曹晓燕 屈海洋
出诊信息
王春利 市第一医院眼科副主任 副主任医师
出诊时间:每周三、四全天
出诊地址:市第一医院西院区(西坝岗)门诊7层眼科
咨询电话:8045837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