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秋冬季节,日照时间缩短,光照强度下降,褪黑素分泌增加,参与情绪调节的神经递质水平下降,往往会使人体出现疲倦、沉闷甚至情绪低落等症状。人体对环境变化的应激反应,也会引起情绪波动。如心跳加速、血压升高,这会导致焦虑情绪加剧,尤其是已经存在焦虑症、强迫症等疾病的患者。心理因素也会影响情绪波动。低温不仅影响身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还会加剧精神压力。社交恐惧症患者在换季时,也可能出现情绪波动。
精神疾病患者对季节的变化更为敏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可能出现季节性抑郁症或躁狂症发作,抑郁症患者的症状可能在此期间加重,甚至焦虑症、强迫症患者也会出现一些季节性波动的症状。
如何判断情绪波动是否需要专业干预?当精神疾病患者出现以下抑郁、躁狂等状态,则需要引起重视。抑郁情绪的主要表现包括心情差,高兴不起来;不愿外出,回避社交;自我评价低,内疚、自责;入睡困难、眠浅易醒、早醒;悲观厌世,有自伤、自杀念头等。躁狂情绪的主要表现包括兴奋、话多、口若悬河;睡眠需求减少、不知疲倦、精力旺盛;自我感觉良好,爱管闲事、爱发脾气;易与别人发生争执,花钱大手大脚等。
当正常人群出现情绪波动时,如果只是出现短暂的情绪低落(不超过2周)、对兴趣爱好仍能享受、社会功能基本正常、通过运动和社交能暂时改善情绪,那么,这类人可以自行调适,无需过度担心。
注意:当个人情绪持续低落超过2周、出现明显睡眠和食欲改变、社会功能明显受损(无法上班或上学)、有自伤或自杀观念、有暴力倾向,通过自我调节无法缓解症状时,要及时就医。尤其要注意,如精神疾病患者出现症状加重或复发迹象,不应等待观察,而应立即联系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对于普通人来说,出现季节性情绪波动时,可通过一些方法来调适——
增加日光暴露。每天尽量在白天外出,因为户外自然光可有效调节生物钟,有助于稳定情绪。
规律作息。确保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并尽量在固定的时间入睡和起床,有助于减轻情绪波动。
运动。适度的体育活动,如散步、跑步等,不仅能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也能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维持社交联系。保持与家人、朋友的互动,避免因寒冷天气或室内时间过多而减少社交,不让孤独感累积。
情绪管理与自我觉察。通过绘制心境图、冥想等方式增强自我觉察,帮助识别和管理情绪波动。尝试深呼吸练习,减轻压力,提升情绪的稳定性。
专业干预不可缺位。对于精神疾病患者而言,科学应对情绪波动,以下干预措施也是必要的。
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心理动力学治疗、暴露疗法及放松训练等,有助于患者改变不合理负面思维模式,通过健康思维方式来调节情绪。
家庭支持与社交互动。应尽量保持和家人、朋友的联系,获得情感支持,减轻孤独感,增强应对能力。
制定应急方案。明确在情绪不稳定或疾病复发时需要采取的措施,以及寻求帮助的具体方式。
季节交替是大自然的节奏,而情绪波动是人们内心深处的自然反应。正如我们随着季节变化要增减衣物一样,内心也需要相应的调整。科学的调适方法能有效缓解情绪波动,而当情绪难以自控时,及时就医就很关键。 (健康中国) 胡程利 整理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