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疗健康 > 健康生活

“牛奶性寒,体寒的人喝了会伤脾胃”?

2024-11-10 10:42:1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牛奶性寒,体寒的人喝了会伤脾胃,拉肚子”

  网上有人说:“牛奶性寒,体质寒凉的人不宜饮用,喝了会胃痛、拉肚子”,很多人对此深信不疑。

  

  流言分析

  并非如此。

  古人对食物在人体内部的具体消化过程了解有限,从经验角度认为“吃了凉的东西,肚子会不舒服”,所以觉得“牛奶性寒”。但其实所谓的“牛奶性寒”,可能只是乳糖吸收不良的反应,也有部分人是A1β-酪蛋白不耐,只要挑选适合自己的产品就行。

  一直以来,牛奶都是公认的优质营养源,物美价廉易得。不过,关于牛奶,网上又有一些传言:“牛奶是寒性的”“牛奶湿气大”“牛奶伤脾胃”,证据是有很多人喝了牛奶会拉肚子。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所谓“牛奶性寒”

  可能只是乳糖吸收不良的反应

  古人对食物在人体内部的具体消化过程了解有限,在观察中发现有人喝完牛奶后常常会出现腹泻等肠胃不适的症状,从经验角度认为“吃了凉的东西,肚子会不舒服“,所以觉得“牛奶性寒”。

  2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家们开始注意到不同人群中存在的乳糖消化问题,他们发现乳糖酶活性在不同个体和不同年龄段之间存在差异。

  具体来说,人体想要分解乳糖,需要依靠乳糖酶,但对于许多成年人,乳糖酶的活性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当乳糖酶活性不足时,未被分解的乳糖会直接进入大肠,在那里被肠道细菌发酵,产生气体(如氢气)、乳酸和其他物质。这些物质的积累会导致一系列不适症状,包括腹胀、腹痛、腹泻、放屁增多等。也就是现在常说的“乳糖不耐受”。

  其实,更确切地说,大部分人存在的情况应该是乳糖吸收不良。

  有数据显示,全球大约有68%的人乳糖吸收不良,只不过东亚的比例相对更高。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的体质不适合喝牛奶。主要因为我国牛奶的普及时间比较晚,很多人自幼没有养成喝牛奶的习惯,一方面身体中没有保留足够量的乳糖酶,另一方面肠道的耐受度也比较低,一喝就不舒服,对牛奶的好感度难免会降低。

  一些研究表明,对于某些个体来说,通过逐渐增加牛奶或其他乳糖来源食品的摄入量,可以提高他们对乳糖的耐受性,这一现象被称为“乳糖耐受性的诱导”。不过,并不是对于所有人都有效。

  喝完牛奶不舒服

  还可能是A1β-酪蛋白不耐

  另一方面,如果有一些人喝了无乳糖的牛奶还是肠胃不舒服,那可能跟 A1β-酪蛋白不耐有关。

  2017年,一项国内600名自我诊断为乳糖不耐受的受试者参与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部分人与牛奶相关的胃肠道症状可能源自 A1β-酪蛋白而并非乳糖。

  此外,对于小朋友,可能有人存在牛奶蛋白过敏情况。据UTD的数据,4岁以下儿童中,有近2%的孩子可能出现牛奶蛋白过敏。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牛奶蛋白过敏大部分可以自发缓解。

  还有人为了从物理上解决牛奶的“性寒”问题,推荐高温煮沸。但事实上,超市里常见售卖的牛奶,都已经经过高温消毒处理。至于乳糖吸收不良的人群,无论牛奶是否经过高温煮沸,都不会减少里面的乳糖含量,喝完可能还是会拉肚子。高温煮沸牛奶反而可能会导致一些营养素(如维生素)的损失,并且牛奶中的乳糖在高温下可能会产生轻微的焦糖化反应,影响牛奶的味道和颜色。

  这样喝牛奶更推荐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的推荐,一般情况下成年人的奶及奶制品为300~500克/天。

  针对乳糖吸收不良的人群,首先要避免空腹喝牛奶。然后,可以尝试通过“控制单次的牛奶摄入量、增加牛奶摄入频率”的方式,比如每天喝250ml ,但连续喝不中断,看看自己是否能“脱敏”。如果没有效果的话,还可以选择已经进行过乳糖分解的无乳糖牛奶或者预先添加过乳糖酶的牛奶,喝酸奶等发酵乳制品也是不错的选择。

  而对于A1β-酪蛋白不耐受的人群,近年来也有标明不含A1β-酪蛋白的A2β-酪蛋白牛奶和酸奶销售,购买的时候注意选择就好。而如果既有乳糖不耐受,又同时存在A1β-酪蛋白不耐受,就要同样注意品种的选择、摄入量、摄入时间和摄入频率。

  最后,喝牛奶时真正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与下面几类药物同时服用:

  1

  胃黏膜保护剂与抗酸药

  含有氢氧化铝、氢氧化镁、碳酸钙等含金属离子的药物与牛奶同食,可能会降低药效,同时影响牛奶营养成分的吸收。

  2

  抗菌类药物

  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抗菌类药物与牛奶同食,可能会降低药效。

  3

  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

  某些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可能与牛奶中的钙、蛋白质或其他成分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吸收、代谢或效果。

编辑:苏颖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