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生产模式的影响下,装备制造企业为满足生产需求,往往需投入巨额资金购置设备,然而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订单波动,高价购入的机器设备却难以充分发挥效能,企业也面临产能过剩、设备闲置的困境,导致资源浪费和运营成本攀升。面对这一困局,如何破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记者注意到,一个创新做法正在逐渐改变万全区的传统产业格局。
在位于万全区的中粮工程装备(张家口)有限公司喷涂车间,机器设备保持运转,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到处一幅紧张忙碌的生产场景。但工人们告诉记者,他们正在进行的生产任务却并非中粮工程装备(张家口)有限公司的,这是怎么回事?
“你现在看到的火热生产场景,是我们推行‘共享工厂’生产模式后才出现的,在此前我们这个车间的设备长期处于‘吃不饱’的状态。”中粮工程装备(张家口)有限公司技术副部长姚中海道破了其中缘由。他介绍,该公司喷涂车间的设备主要用于零件的喷涂、喷漆、喷粉等工序,但由于受市场波动影响,过去一段时间里,公司订单相对较少,这就使得设备处于一个空转的状态,“设备运转起来需要各种费用支出,比如天然气、电费等等,如果没有订单,这些设备就是空转,也就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订单量不足导致厂房和设备出现闲置状态,在万全区,这样的困局并非中粮工程装备(张家口)有限公司一家企业曾面临过。为助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万全区以“共享车间”为抓手,通过整合闲置产能、优化制造资源配置,大力推广“共享智造”模式,全力探索传统产业抱团发展的新道路,为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注入强劲动力。
“我们加入‘共享工厂’模式以后,其他企业可以把零件送到我们单位喷涂,对方节省了成本,我们减少浪费的同时也增加了收入,双方互惠互利。”姚中海告诉记者。
万全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共享工厂”模式的推广为打开传统制造业发展困局找到了突破口。“共享工厂”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核心,实现高效低成本生产。依托数字化平台,“共享工厂”将企业闲置设备、技术工人和厂房资源整合为动态产能池,需求企业可按需租用生产线,既规避了重资产投入风险,又显著提升了设备利用率。
在同样位于万全区的河北万丰冶金备件有限公司,“共享智造”魅力尽显。该公司打造的模锻压力共享工厂,凭借张家口地区吨位最大的12000吨压力机,可为各类复杂金属件提供定制化服务。公司积极开展企业间互动,邀请周边企业参观学习,共享压力设备资源,充分发挥设备优势,满足不同企业对金属零部件的需求。董事长郭滋平介绍,通过共享多余的液压能力,能有效带动周边企业提升产能,企业间实现了互利共赢,达成资源共享的目标。
在张家口三信同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车间内,“共享智造”带来的活力扑面而来。作为高端机械智能制造共享工厂,该公司借助共享模式与多家企业开展高效合作。目前,厂区内S Z Z1000/400转载机、P L M2000锤式破碎机等产品已顺利下线,即将交付客户。总经理李瑾透露,公司的焊接机器人生产线及三坐标检测中心实现资源共享后,近几个月已与多家客户达成合作,订单金额达700多万元,成功实现与智能制造市场机遇的无缝对接,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我们公司会不断推进制造、服务、创新等资源全面共享,充分挖掘发展潜力,释放转型动能,努力打造共享工厂的典型示范。”
在“共享工厂”领域,中煤张煤机的实践则拓展了共享边界。其3433平方米的生产车间设备齐全,早在2018年便与张家口恒洋电器有限公司签订租赁协议,实现车间、办公场所及办公软件共享。目前,为河北惠科供应链有限公司设计生产的智慧厨房炒菜机器人已进入组装试用阶段,展现出共享模式的强大潜力。
从单兵作战到集群创新,从资源冗余到动态配置。“共享工厂”“共享智造”是一座桥梁,让企业间互帮互助,让万全区产业集群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产业整体竞争力显著提升。今年以来,万全区积极对接上级部门,争取政策支持,为企业发展升级筑牢政策根基。目前,全区已有三家企业获评第一批市级“共享工厂”,且企业在知名度、订单量和营业收入等方面均实现显著增长。未来,万全区将深化“共享智造”实践,扩大宣传推广,拓展共享领域,提升共享企业和区域产品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集群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方向大步迈进,让“共享智造”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目前万全区已有三家企业被评为第一批市级‘共享工厂’,占全市总量的三分之一。从实际效果看,企业在知名度、订单量及营业收入方面都得到了提升。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服务力度,争取更多的企业入选共享工厂,推动更多的企业释放产能,促进全区工业经济增长。”万全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李泽鹏介绍道。
从“设备围着订单转”到“订单带着设备跑”,万全区的共享经济模式正在改写传统产业模式,一场通过质量变革、产业协同的质量强企强链强县的实践,正在为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鲜活的“万全样本”。
(记者 郝大钊 通讯员 邢鹏飞 罗纳)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