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县区新闻 > 张北县

坝上科技小院孕育燕麦“中国芯”

2025-09-03 16:16:13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晨光初露,张北县战海乡燕麦试验田里已泛起一片金黄。穗浪随风轻漾,沙沙作响,仿佛低语着这片土地与燕麦之间跨越70余年的深厚情缘。几名年轻的研究生俯身仔细查看穗粒状况,认真记录每一个数据……

  图片说明:一批批农业科技人员在河北张北燕麦科技小院开展科研与服务

  图片说明:农业科技人员扎根乡土

  图片说明:燕麦育种团队采用小区播种机进行小区试验播种

  这里是全国4个国家级燕麦科技小院之一——河北张北燕麦科技小院试验基地。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市农科院燕麦团队扎根张北,到如今成为中国燕麦育种的“摇篮”,这片土地见证了中国燕麦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蜕变历程。

                                   把论文写在田野上

  “这里是全国研究燕麦历史最长,且唯一一家没有中断过燕麦育种单位,每一个燕麦品种都从张北诞生,从这里走向全国。”市农科院燕麦学科带头人葛军勇的话语中透着自豪。70多年来,张北燕麦科技小院培育出26个系列化配套燕麦品种,占全国播种面积的80%以上,平均亩产提升2倍,主导了全国5次品种更新换代。

  进入21世纪,面对燕麦常规育种研究的瓶颈,当时的市坝上农科所(市农科院前身)燕麦学科带头人田长叶毅然前往北京,敲开中国农业大学和中国农科院的大门,这次“京城求贤”开启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合作征程。2002年,市坝上农科所与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胡跃高、曾昭海围绕燕麦和牧草种植等开展合作研究,共同培养研究生,打造试验样地,开创了科研人员长期驻扎生产一线的先河。一批批研究生将前沿的研究理念和技术方法带到张北,科技小院的雏形由此奠定。

  2022年,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共同批复成立河北张北燕麦科技小院。如今这里拥有200亩试验地和现代化科研场所。来自中国农大、内蒙古农大、山西农大、河北农大等多所高校的学子扎根乡土,埋头开展科技研究和技术服务。

  “15年前,我就在科技小院开展科研工作,是在科技小院里成长起来的第一个博士研究生。”葛军勇说。现在,张北燕麦科技小院引进1名中国农业大学国家级青年拔尖人才、3名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培养出7名博士、20余名硕士,承担了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等多个国家级项目。

  依托京津优势科教资源,在张北构建政、产、学、研、推、用协同发展体系,持续吸引前沿的农业科技资源落地,为坝上生态脆弱区的农业发展提供关键科技支撑,助力首都“两区”建设提速。

  “多年来,研究团队构建了燕麦+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明确了燕麦晚播避旱和混播抗旱适宜播期和品种组合,研发了燕麦绿色低碳栽培技术,引入了智慧栽培和精准监测技术,为半干旱区燕麦高产高效绿色智慧化栽培提供技术支撑。其中,基于无人机的精准监测技术构建的燕麦产量预测模型,率先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引领了国内外遥感技术在燕麦研究中的应用。”市农科院饲草所燕麦育种团队副研究员王星宇介绍。

  近3年,燕麦节水节肥丰产增效种植技术体系、燕麦间混轮作和复种丰产增效种植模式等在河北坝上、内蒙古、山西北部等燕麦主产区累计推广598万亩,平均节水20%、节肥30%,经济效益显著。

                                 从一株燕麦到万亩良田

  科研持续攻关,捷报频传。市农科院饲草所燕麦育种团队资深研究员李云霞介绍,2014年“坝莜18号”创造旱地裸燕麦单产纪录;2023年“坝莜21号”在战海乡试验田单产达924斤,再破纪录;“坝莜19号”成为全国第一个圆粒型加工专用品种;“坝燕7号”大大缓解了我国燕麦饲草种子市场“卡脖子”问题,为我市燕麦种业领跑全国奠定坚实基础。

  燕麦荞麦是粮饲兼用作物,对农牧交错带的发展意义重大。

  在草原天路旁的示范田里,燕麦(绿色)、荞麦(粉红花色)、胡麻(蓝花色)、麻豌豆(紫花色)与油菜(黄花色)交织成一片绚烂田园。这种中心式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既提高了土壤肥力与生态稳定性,又推动了农旅融合发展。

  科技成果真正惠及百姓。“2021至2022年,张北燕麦科技小院在当地推广新品种与绿色栽培技术2.32万亩,带动农民增收104.55万元。”曾昭海介绍。如今,科技小院培育出的优质高产燕麦新品种,拓宽了我国燕麦育种资源谱系,选育的品种在冀、晋、内蒙古高寒区广泛种植并被引种到全国。

  在张北县油篓沟乡东坊子村,连片的莜麦地收获在望。张北德种堂农业开发公司负责人介绍,以前种植的莜麦品种有“早花”“坝莜1号”“坝莜2号”等,亩产100公斤,每斤一块多钱,亩收入也就300元左右。改种“坝莜21号”后,由于该品种杆直、穗大,亩产达250至350公斤,收益实现跃升。

                                  小燕麦做成大产业

  如何以科技推动燕麦生产集约化、产业规模化发展,摆在张北燕麦科技小院科研人员面前。

  为此,科技小院牵头组建北方半干旱区燕麦生态高效栽培与优质品种选育创新团队,立足我市坝上,辐射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建设了4个中国农业大学“乡村振兴驿站”,探索高校+农科院+政府+企业+农户多元协作模式,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动能。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臧华栋告诉。

  “在科技小院,我们真切了解农民的需求,亲眼见证他们的生活因我们的努力而改善。”学生院长张鹏鹏道出科技小院学子的共同心声。

  现在,张家口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裸燕麦米加工集散地、最大的麦片加工生产基地。张家口北燕燕麦食品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席凤兵介绍,公司每年9至10月集中收购坝上燕麦原粮,进行全年加工,今年上半年加工燕麦片3000吨,产品从过去25公斤大包装转向400克、750克精细化小包装,畅销全国。

  在市场上,从燕麦方便面到燕麦锅巴,10余类新产品推动传统食品走向机械化加工、工厂化生产,“小燕麦,大产业”的愿景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夕阳西下,张北燕麦科技小院的灯光渐次亮起。实验室内,研究人员正在分析新采集的数据,随后还将开展一场关于燕麦新品种的研讨。这座扎根坝上的科技小院,一如田间的燕麦,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茁壮成长,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魏民 赵晓刚 通讯员 刘文婷)

编辑:苏颖
责编:王卫
审核:闫振寰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