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
今年以来,桥东区从实从严从细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基有关基层减负决策部署,始终树牢“大抓基层”鲜明导向,聚焦基层治理难点,创新机制模式,积极为社区减负赋能,提升社区干部履职能力,着力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针对基层治理这一课题,从2024年10月开始,区委组成专题调研组,深入街道、社区调研座谈,找准基层治理症结问题,研究破题办法。经过多次征求意见、充分论证,今年1月,桥东区制定出台了《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十项措施》,每个乡镇(街道)选择一个村社区先试先行。3月,在全区47个社区、47个村全面实施。目前取得了阶段成效,社区“事事有人管、事事及时管”治理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为何要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破解问题的民生之需
走进德胜街社区老旧小区,曾经,这里楼道堆物、私拉电线问题频发,居民投诉不断却难以解决。
这并非个例,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社区人口结构日益复杂,利益诉求多元,传统治理模式逐渐暴露出反应迟缓、资源分散、居民参与度低等问题。
2024年11月26日,市委书记赵文锋到桥东区调研提出,要把调查研究真正做透,明确当前在社区、农村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当中到底存在哪些问题。
2025年,桥东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抓改革、求突破,争一流、当冠军”总要求,坚持用改革创新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基层治理中的矛盾问题,区委主要领导领衔“明确规范社区(村)书记履职责任清单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改革事项,先后召开10余次座谈会研究推进,到东方苑、水泉沟等社区进行5次实地调研,了解基层治理情况,分析存在问题。
——基层治理主攻方向不清。社区(村)干部特别是社区书记对自身职责认识不清,抓工作没有计划,抓不住工作重点。
——党组织引领作用不强。社区没有将辖区物业企业、业委会、驻街单位等社会力量充分动员起来,参与基层治理。
——联建共治机制不畅。社区(村)缺乏主动意识,难以协调相关职能部门,解决群众诉求效率不高。
这些问题都在警示:只有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才能更加高效解决老百姓的“急难愁盼”,让社区成为居民幸福生活的港湾。
如何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多元共治的创新实践
5月13日,在东方宛社区的会议室里,一场别开生面的党建联席会正在进行。
社区书记、部门包片责任人、物业企业负责人等围坐在一起,就增设电动车充电桩问题展开讨论。小区居民提出担心充电桩距离楼栋太近存在安全隐患,物业经理则解释场地受限制。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协商,最终确定了合理的安装方案。
“党建联席会是区委给社区(村)书记赋能,明确相关职能部门包片责任人按时参与,社区直接派单交办,提高解决问题效率。”桥东区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说,而这只是桥东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一个缩影。
为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解决社区(村)存在的共性问题,桥东区创新制定了多项改革措施:
建立重点工作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形势任务变化和上级工作安排,动态调整确定社区(村)六项工作重点,作为社区(村)书记履职的“必答题”。
推行“帮联”社区(村)制度。社区(村)书记组织物业(保洁)等相关企业和职能部门包片责任人,每月召开党建联席会(协商议事会),及时安排解决群众反映问题。
制定联席会、议事会协调机制。对街道(乡镇)、社区(村)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帮联领导和部门才帮助推动解决。帮联领导和部门无法解决的问题由区级领导推动解决。
设计“履职评价+激励约束”机制。每年设置5个城市社区事业编岗位,面向社区工作者,特别是社区党组织书记公开招聘,以激发其工作与创新热情。
构建社区资源运营模式。在财政经费保障基础上,以“社区微基金”等方式,盘活区域内各类资源资产,增加基层财力,增强社区(村)自身运行能力和服务群众能力。
宣化路社区书记乔博宇表示,《十项措施》让社区(村)工作重点更明晰,充分调动社区干部主观能动性,协调执法、住建等相关职能部门,与物业企业、小区业委会、驻街单位形成共建共治合力,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得到明显提升。
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目标
让居民感受“家”的温暖
5月16日清晨,阳光照进建国路社区老旧小区的健身广场,退休教师李阿姨边在健身器材锻炼,边笑着对邻居说:“现在修路灯、换水管,社区比我们还上心,住了大半辈子的老房子越住越舒心!”
正如李阿姨所言,经过一系列创新举措,社区面貌发生了改变。曾经堆满杂物的楼道变得干净整洁;积压了多年的部分问题得到解决;社区活动更加丰富多彩,邻里关系更加融洽……
在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过程中,社区不仅实现了环境改善,更涌现出众多典型。近日,胜利路街道办事处“白长江课堂”走进汉桥街北社区,把问题重重的人保东辰家园小区打造成为全市自管自治“样板”小区的业委会主任白长江与社区干部交流问题、传授经验,推动基层治理再上新台阶。
桥东区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随着更多创新举措的落地,社区基层治理必将释放更大能量,为居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当社会治理的触角延伸到千家万户,提升社区基层治理效能,早已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筑牢社会和谐根基的必答题。”
从“问题社区”到“幸福家园”,基层治理效能的提升,让居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这不仅是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更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记者 马明明 通讯员 王永鹏)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