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澄碧、飞鸟翔集,青山远黛、近水含烟。古往今来,这般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是人们从未停止的向往和追求。
作为坝上草原一颗璀璨的明珠,“绿色”始终是康保最丰厚的资源、最突出的优势、最巨大的潜力。如何守护“绿”、应用“绿”、发展“绿”?出重拳修复生态,激活绿色动能;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重塑产业价值版图;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康保真正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刻在骨子里、融入血液中、落实行动上。
一湖碧水 鸥鸟来栖
“毛茸茸的小遗鸥太可爱了。”
在康巴诺尔国家湿地公园,众多游客携带望远镜、单反相机先进装备来此观鸟、拍鸟。
夏季是康巴诺尔最美的季节,数万只候鸟在这里繁衍生息,自由生活,处处生机盎然。
“中国遗鸥之乡”不是徒有虚名,据湿地公园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飞回湿地的遗鸥有9000多只,加上孵化出的小遗鸥,总量在1.5万只左右。康巴诺尔国家湿地公园依然是全球最大的遗鸥繁殖地。除了遗鸥,这里也是黑鹳、东方白鹳、赤麻鸭等200多种鸟类的宜居家园。
鸟类是自然界的“精灵”,更是生态环境健康的把脉者、问诊家。
因鸟而扬名的坝上小城,康保县走出一条怎样的生态保护之路?
“以前的康湖可不是这样的,周边有棚户区,有水泥厂、养牛场、货运场,环境脏乱差。”说起康巴诺尔的过去,当地人记忆深刻,紧临康湖北岸有两个“城中村”,每到汛期被水灌和水淹现象时有发生,因此,这里成了全县防汛重点区域。
为了扩大湿地面积,彻底根治湖上游水患,治理周边环境,完善生态系统,2018年,康保县全面推进康巴诺尔综合整治工程,彻底拆迁了康巴诺尔湖周边厂矿和棚户区,湿地面积由2745亩扩大到5500余亩。
与此同时,康保县还对湿地实施了一系列涵养水源、丰富植被、净化水质的工程。康湖上游新建污水处理厂和“盘龙湖”净水景观,种植多种水生植物,为康湖源源不断输送生态绿水;在康湖下游,实施溢流分流工程,通过地下管网建设,建成水域面积共1000亩的两个子湖,以平衡康巴诺尔主湖水位,为越来越多的候鸟“落脚安家”提供生态保障。
2024年,为进一步提升水源涵养功能,康保县实施并完成了古庙滩河、芦家营小流域综合治理,使康巴诺尔湖与白淖水系连通,白淖被评为河北省2024年幸福河湖,康巴诺尔湖入选全省首批“鸟类天堂”名单。这一年,全县深入开展地下水位止降回升攻坚行动,通过关停非法机井、填埋蓄水池等一系列重拳措施,地下水位同比回升2.41米,位居全市第一。全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06,PM2.5平均浓度10微克/立方米,位居全省第一。
本着山水林田湖草共同治理理念,康保县通过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营造出百万亩林地、百万亩草场、以及恢复原始草原等,使其境内出现“狍子奔跑、沙狐出没、猪獾进院”的景观。全县上下更是营造了人人爱生态,时时保护野生动物的浓厚氛围。
特别是“康保县遗鸥保护协会”,会员发展至500余人,他们志愿架起野生动物保护网,不仅开展日常救助工作,还主动担起宣教工作,他们常常深入乡村、社区、学校,广泛宣传普及保护野生动物的知识以及法律法规。康保县野生动物救助站成为服务全县、辐射周边,备受市内外关注的“野生动物救助中心”。
一路向北,康保最美。2024年第四届遗鸥保护摄影周活动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生态摄影家们云聚康保,通过镜头捕捉了遗鸥的优美身姿,以及康保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此届摄影周颁奖盛典于2024年7月24日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举行。活动中,摄影师们带着一幅幅作品充分展示了“遗鸥之乡”的独特魅力,见证着康保县全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
科技赋能 农业向“新”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文件指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这是当前抓好“三农”工作的关键之举,也是我国实现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必答题。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科技要打头阵——
康保县地处坝上高原,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地区,气候高寒干旱,年均气温2.5℃,年均降水量345.9毫米。多少年来,种地“靠天吃饭”是当地农民一直无法改变的局面。然而,在康保县张纪镇生态循环智慧农业示范园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应用,让“鱼菜共生”、四季生产,亩产值可达25万元,一幅智慧农业新图景在这里徐徐铺开。
园区总投资1.4亿元,占地490亩,建成了适合高寒地区四季生产的双层全钢架节能智慧型日光温室78栋。“鱼菜共生”循环种养系统中,鱼的排泄物通过生物化解成为蔬菜所需的营养,水把营养输送到蔬菜池子里,蔬菜充分吸收后,水回到二次供水系统,干净的水再重新回到鱼池,如此形成了“鱼肥水—菜净水—水养鱼”的生态闭环,整个种养过程零排放、零污染、零农残、零激素、零抗生素,实现了“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年销售额达4000万元,可为附近群众提供上百个就业岗位,人均年收入4万余元。
同样,在康保县玖畅现代农业园区,占地294亩的圣女果种植基地,无土栽培实验开展顺利,下一步将大规模建设无土栽培阳光温室,这里将变成四季生产的植物工厂。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现代化是底色——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瞄准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农业科研资源力量统筹,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
康保县土地资源丰富,拥有耕地211万亩,土地无污染,农产品具备绿色有机、无公害、养分高等特点。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持续外移,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谁来种地”成为康保县面临的现实问题。
为此,该县瞄准杂粮农产品的特点和优势,把杂粮产业作为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突破口,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积极引进更多市场前景好、生产效益高的优质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落户康保。叫响了康保荞麦、康保莜麦、康保亚麻等区域公用品牌。
康保品冠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自2016年成立以来,规模流转耕地11万亩,种植荞麦近10万亩,建有荞麦深加工厂,研发了苦荞茶、苦荞麦片、荞麦燕窝粥、荞麦酒等荞麦衍生产品十余种。公司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鼓励农户参与荞麦协议种植,通过提供种子、技能培训、回购荞麦等方式,帮助农户建立自己的种植基地和加工企业,目前,已与5家农业合作社签订荞麦种植协议,带动农户发展荞麦种植及相关服务业360余人。
位于康保县经济开发区的张家口皇世食品有限公司,自2017年成立以来,专注于燕麦健康食品的研发与生产。流转4万亩燕麦绿色种植基地,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农户进行燕麦种植。拥有燕麦片、燕麦米、胚芽米等多条生产线,年产能达5万余吨,形成四大类16个品种的产品系列。其产品通过ISO9001、ISO22000认证及有机产品认证,被评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目前,该县稳步发展燕麦、荞麦、马铃薯、胡麻、杂粮杂豆等绿色优质农作物种植面积,培育发展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0家。
2024年,该县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1万亩,新增设施农业5000亩,实施盐碱地综合利用2万亩。荞麦、莜麦、亚麻籽油产业全链条发展,种植面积和加工能力均位居全市前列。现代化、规模化、设施化的农业产业发展步伐逐步加快。
“风光”正好 “氢”领未来
连绵起伏的山丘上,白色风车如巨人般矗立,旋转的叶片与四季山野共舞;熠熠生辉的光伏板下,牛羊成群,勾勒出工业与自然交织的奇幻画卷。在康保县,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如火如荼……
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区等重大战略契机,依托丰富的“风光”资源,提早谋划布局新能源产业发展,无疑是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康保县全年有效风速时数近8000小时,风功率密度达到国标4—7级,平均风速6.6米/秒,年日照时数达2941.4小时,是全省风资源最好、光照时间最长的县,具备建设大型风光电场天然优势。
近年来,该县全力推进风、光、生物质、氢、储“五位一体”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一个个新能源项目加足马力、加快建设,不断推升发展“含绿量”、增长“含金量”。截至2024年年底,全县可再生能源并网总规模达到763万千瓦,占全市并网装机的19.61%。
追溯康保县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史,早在2006年,该县就建成全市最早的风电场——卧龙山一期风电场。历经18年服役,河北建投通过“上大压小”方式,实施老旧风电场“小改大”改造,这也是河北省首个老旧风电场改造项目,于2024年10月实现全容量并网,为全省乃至全国即将超过寿命期的风电项目后续改造提升做出示范。
在河北鸿蒙综合制氢工厂项目建设基地,一期项目正加速推进,生产水、循环水等管道正在有序安装;总配电室建成,工人正在做柜体的单体调试;制氢车间正在进行工艺管道安装……300多名工人分布在各个施工单元,争分夺秒抢工期。据介绍,项目预计今年9月底实现试生产。
氢能,被誉为21世纪的终极能源,正引领着全球能源变革的潮流。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氢能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瞄准氢能巨大发展前景,康保县提早布局,对接引进了国内率先研究申请实施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的企业中智天工有限公司,聚力推进国内首个大型纯绿电制氢项目——张家口风电光伏发电综合利用(制氢)示范项目。项目总投资约170亿,包括120万千瓦光伏电场项目、150万千瓦风电场项目,以及可再生能源制氢和液化工厂项目。
当太阳能、风能与氢能三大清洁能源高效深度耦合,这一全新的新能源应用蓝海就此诞生。
据介绍,制氢和液化工厂一期项目总投资7.7亿元,主要建设制氢及附属的液化、存储、充装设施,投产后制氢能力每小时2万标方,年产能1.2万吨,预计年产值4.2亿元。二期项目概算投资约60亿元,投产后制氢能力每小时20万标方,氢气液化能力每天10吨,年产氢气可达14.8万吨,预计年产值45亿元。
与此同时,康保至唐山曹妃甸氢气长输管道项目获省发改委批复实施,这条连接氢能生产和应用终端的“通道”总长约1037.82公里,设计年输送氢气量155万吨。将成为世界最大口径、最大输量的长输绿氢管道。
从绿电到绿氢,源源清洁能源从这里输出,今天的康保,已把发展新能源产业作为优化产业布局,实现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推动全县高质量发展向“绿”而行。(河山新闻记者 张凤燕 通讯员 刘雅轩)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