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讲:以“农家话”解百姓烦心事
7月19日晚7点,怀安县左卫镇中果园村委会的活动室内逐渐热闹起来,20多位村民挤在亮如白昼的活动室里,围着怀安县法院庭长刘玉川。窗外雨势渐猛,屋内授课声、咨询声却愈发热烈。这场冒雨开办的“法治夜校”,成了村民们最解渴的“充电课”。
这是张家口法院系统“灯火里的法治课堂”系列活动的生动缩影。自7月19日启动以来,29支法官小分队深入对口帮扶村,用村民听得懂的乡音土语,把法律条文变成“农家话”,让法治精神如星火燎原,照亮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法治夜校受到帮扶村群众的由衷欢迎和热情参与。在多个村庄的课堂上,村民就彩礼返还、遗产继承、离婚房屋分割等现实困扰向法官寻求专业指导,困扰多时的法律疑云在法官细致讲解下逐渐明朗。一位参与活动的村民由衷感叹:“白天忙农活,晚上能在家门口听法官讲法,讲的都是咱老百姓身边事、烦心事,这灯真是点在了心坎上!”这心声代表了众多受益村民的共同感受——法治夜校不仅传授了知识,更传递了司法为民的温度,让法治真正成为可感可触的守护力量。
普法:沉下去送精准服务
“在乡村振兴关键阶段,法治是乡村善治的基石。这灯火,既照亮治理路径,更如燎原星火,驱散蒙昧,温暖人心。”7月19日,在“灯火里的法治课堂”启动仪式上,市中院常务副院长赵云峰道出了活动目的。
“灯火里的法治课堂”的生命力在于“下沉”与“精准”。骨干法官尽数下沉,将专业司法服务延伸至乡村最末梢,把“最后一公里”变为“贴心零距离”。全市两级法院遴选出专业法官,深入对口帮扶村,利用村民夜晚农闲的“黄金时间”,把服务送到家门口。
赵云峰介绍:“我们要求法官课前必须充分调研,摸清帮扶村最突出的法律痛点;课上要用乡亲们听得懂的大白话、身边看得见的实在案,把法条讲透,把道理说清,让法治思维可感可触。”
要求化作了课堂上的生动实践。在蔚县永安疃村,村民方某向法官咨询着困扰他三年的烦心事——2022年给同村人借了三万元打工款,没打借条,如今对方不认账。“当时就想着都是乡里乡亲,哪用得着写那玩意儿?”方某在人群里搓着手,局促地手心冒汗,互动环节,他鼓足勇气站起来提问。话音刚落,市中院法官赵洲就拿着话筒走下台:“老哥您别急,虽然没借条,但微信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知情人证言都能当证据。我们法官近期去村里驻点,帮您整理材料。”这番话让方某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他紧紧握住赵洲的手:“法官几句话点醒了俺,也给了俺依法办事的底气!”
构建:让法治成为乡村善治的根基
因为专业和实用,“灯火里的法治课堂”甫一亮相,便成为村民心头一束暖光。在永安疃村,村书记看着热闹的场景感叹:“村里今天来了50多人,有行动不便的老人,还有抱着娃的媳妇,这热度可不常见。”
而市中院“灯火里的法治课堂”想打造的远非一时热闹。它紧扣农时农事,利用夜晚闲暇将司法服务精准滴灌至田间地头,在润物无声中提升村民法治素养与依法维权能力。
市中院计划把这一课堂打造成乡土法语的温度课堂。活动设置了不同主题:第一期直面婚姻家事彩礼纠纷,法官以《民法典》为据,将法律术语揉碎掰开;第二期聚焦农民工外出务工陷阱与保险合同盲区,法官用真实案例敲响警钟;第三期突出守护绿水青山,水源地保护法规以通俗图解入脑入心……
法治星火,虽起于微末,终将成燎原之势。活动开展以来,29个帮扶村已收集村民诉求200余条,现场解答183条。赵云峰表示:“法治夜校是法院系统延伸司法服务触角、打通法治惠民‘最后一公里’的务实之举。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提升乡村法治化水平与村民依法维权能力,让法治精神在乡村扎根。”(记者 李颖 通讯员 李文江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