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县区新闻 > 沽源 > 沽源县

一粒沽源藜麦的“世界愿景”

2025-09-23 15:45:21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我到沽源工作22个月,时间虽不长,是藜麦产业的一名新兵。”9月15日,在第四届中国藜麦企业家大会暨沽源藜麦区域公用品牌战略发布会上,县委书记赵赞的开场白坦诚而真挚。自踏上沽源这片土地起,他就被这小小的藜麦深深“震撼”。“我始终认为,世界上有两条路:一条走的人多,是复制与扩张之路;另一条走的人少,是开拓与创新之路。而我们藜麦产业的同仁,走的正是后一条。”

  从向外地亲戚借来一袋种子试种,到全县种植面积突破十万亩、占全国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再到“出海”南美洲、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沽源藜麦的十三年奋进历程,是一粒种子与一片热土的双向奔赴,更是一群人与一个产业的星辰大海。 

image.png 

  北纬41°的黄金馈赠

  为什么是沽源?答案深藏在这片土地的天然禀赋之中。

  沽源县地处内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过渡的“坝上地区”,位于北纬41°黄金种植带。这里平均海拔1536米,属温带大陆性草原气候,年均日照超3000小时,昼夜温差高达14℃以上,与藜麦原产地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气候高度相似,为藜麦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环境。更为珍贵的是,全县205万亩耕地中,天然富硒土地达42万亩。优越的自然条件不仅保障了藜麦的高产,更铸就了其卓越品质,“1斤沽源藜麦的蛋白质含量,相当于4斤优质牛奶。”这组极具分量的数字,成为沽源藜麦“高蛋白”特质最有力的证明。

  历经十余年精耕细作,沽源已不再仅仅是优质藜麦的产地。依托独特的自然条件,沽源构建起集品种选育、规模种植、精深加工、线上线下营销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格局。

  如今,全县藜麦年产量达1.4万吨、产值破亿,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藜麦产业示范县”。已培育北麦、恩尔、藜小二等7家深加工企业,成功开发出藜麦米、藜麦花胶、藜麦啤酒等36款系列产品,打造了“谷麦郎”“燕藜坊”“华藜”等多个知名品牌。从一碗饭、一道菜,到早餐谷物杯、健身代餐、高端素食,沽源藜麦不断突破消费场景边界,实现了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从初级农产品到高附加值商品的华丽蜕变,并荣获国家“乡村振兴赋能计划·品牌兴农典型案例”十强等多项荣誉。

                         

  沽源藜麦的农户账本

  产业的宏大叙事,最终要落在农户实实在在的收益上。

  站在沽源县闪电河乡的田埂上,种植大户张庆军俯身托起一穗沉甸甸的藜麦,麦粒饱满,色彩绛红。秋风拂过,他身后的万亩麦田翻滚起斑斓的彩浪。“‘藜麦哥’这名字,现在比我的本名还响!”他笑着对记者说。十年前,他从山西亲戚家带回一袋种子,半信半疑地试种了一亩;如今,他的种植规模已扩大至400多亩。通过直播电商,他创出了自己的品牌。“现在轮到山西的亲戚来找我要种子了!”张庆军话语中满是自豪。

  在四道营村,村民赵树森再也不用为他那十亩“水改旱”的地发愁了。以前种莜麦,亩产低、效益差;后来改种蔬菜,既耗水又价不稳。如今,他把土地流转给北麦公司,既收租金,又能去企业打工,成了拿“双薪”的新农民。

  这一转变得益于沽源探索的“企业+基地+农户”合作模式。春季签订保价订单,提供优质种子与技术指导;秋季直接进地收购,企业为农户提供全程“保姆式”服务,让农户种植藜麦变得更简单。在北麦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项永刚看来,藜麦企业和种植户之间是“互相支持、互相成就”的关系。企业就近取材节省了物流运输成本,农户也因稳定的收购订单,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据统计,当地群众通过土地流转户均增收3000元,通过订单回收户均增收5500元,通过入企务工每人可增收2500元—28000元,通过入股分红户均增收240元。

  全球藜麦产业的“沽源方案”

  虽然藜麦产业在国内已处于领先地位,但沽源的雄心远不止于此。正如赵赞所阐述的四个“愿景”:服务健康中国战略、搭建产业合作平台、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及最终极的目标——推动中国藜麦在世界占据重要一席。

  去年11月,借“一带一路”东风,沽源经贸代表团远赴秘鲁和玻利维亚,将富含硒元素、高产优质的沽源藜麦产品带回原产地。在秘鲁农业部,部长安赫尔·马内罗手捧来自沽源的藜麦啤酒和藜麦花胶,频频点头、表示赞许。双方一举签署5项协议,内容覆盖战略合作、贸易共识与技术交流。

  今年,沽源县正式发布“沽源藜麦”区域公用品牌,战略目标直指“打造中国藜麦领导品牌、建设世界藜麦产业中心”,这正是一粒沽源小藜麦世界愿景的关键落子。农本咨询首席专家贾枭指出,中国是高速发展的藜麦新产区,而沽源作为示范产区和产业高地,有责任推进产业市场化、品牌化进程,为整个中国藜麦品类代言。

  从引种、消化、吸收,到创新、输出,沽源藜麦完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它不再只是一种简单的土特产,而是集成中国品种、中国技术、中国模式的一张“农业金名片”,为全球藜麦产业发展提供了独具特色的“沽源方案”。(记者 王映华 通讯员 赵晨阳 张晓磊)  

编辑:苏颖
责编:王 卫
审核:闫振寰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