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县区新闻 > 赤城县

“退稻还旱”蹚出发展新路

2025-09-23 15:42:14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北京一杯水,半杯源赤城”形象地将我市赤城县与北京市的地理区位与水系渊源生动地展现了出来。赤城县境内,黑、白、红三条河流蜿蜒流淌、一路向前,最终全部汇入密云水库,水量约占密云水库来水量的53%。作为首都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区和饮用水源地,在守护水量、水质和保护水源地生态环境的历程中,赤城“退稻还旱”的举措成为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退稻还旱”不仅有效节约了水资源,保护了一泓碧水,还为当地发展注入了新的思路,蹚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转型之路。

  图片由宣传部提供

  打响一场生态保护战

  秋意渐浓,白河水在样田乡水磨窑村村头潺潺流淌,两岸种植的成片玉米压弯枝头,自动化收割机奔忙田野间,一派丰收盛景。

  阳光洒向河面,光阴沉淀于一方水土,静静讲述着这里的变迁故事。

  “临着河,这里土壤含水量大,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当时家家户户都靠种水稻糊口,是大伙儿收入的主要来源。”作为土生土长的当地人,77岁村民刘万义回忆道,“以前我家里种了9亩多水稻,好的时候,一亩地能产1000多斤,足够一家温饱。但也确实辛苦,尤其在春天插秧时,在冷水里一干就是一天。”那时,谁也没想到,有一天水稻种植会彻底告别这片土地。

  作为保障首都生态环境的桥头堡,赤城绿色转型的步伐与时代同行,愈迈愈坚。为节约水资源,确保入京水质,2006年10月,北京市与河北省签署了《关于加强经济与社会发展合作备忘录》,确定从2007年起在密云水库上游实施稻改旱工程。其中,赤城县属重要区域,涉及“退稻还旱”的有东卯镇、后城镇、雕鄂镇、东万口乡、样田乡、茨营子乡6个乡镇49个行政村。范围广,任务重,却使命如山,县里迅速统筹推进,将做好村民思想工作作为突破口,把落实好政策补偿作为定心丸,打响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生态保护攻坚战。

  “大伙儿都来村委会集合,有重要事情通知……”一时间,有种植水稻历史的村庄,大喇叭广播响彻上空,“退稻还旱”的消息不胫而走。水磨窑村村委韩永清清楚地记得,村民们都能识大体、顾大局,支持政策的推进,但突然让大家结束种水稻的日子改种大田玉米,有的人难以割舍这份感情,有的人顾虑补贴能否及时到位,还有的人则看得更加长远,以后不补了咋办?他说:“大伙儿的想法我们能理解,只有把政策宣化好,疑惑解答好,心齐了,事自然就顺了。”

  村民的理解配合,基层的积极落实,县委县政府的有力推进,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退稻还旱”项目实施的有序顺畅。

  “现在,全村‘退稻还旱’的地里种玉米,一亩产量稳定在1000多斤,除了种地的收益,每亩每年还能领取630元的补偿金,这么算下来比以前种水稻收入可观,还不累人。”韩永清如是说。

  从“一株水稻”到“一穗玉米”,赤城县3.2万亩水稻田蝶变焕新,变的是作物,不变的是丰收;变的是思路,不变的是守护。自实施“退稻还旱”项目以来,全县退稻耕地年节约用水约3840立方米,有效增加了白河流域地表径流,保障了对京输水量。这些年,赤城县水务局规划建设股股长王海燕心里一直有一本账,“‘退稻还旱’后,赤城年均向北京补水总量在2亿方左右,平均每年多为北京输水2000多万立方米,相当于云州水库正常年份的蓄水总量。”

  十八载的持久攻坚

  从稻花香迎来玉米黄,这番成效并非一蹴而就。“退稻还旱”是一项要放在历史长河中与时代浪潮共同向前的持久战。这期间,一系列相关政策的不断出台、完善,成为这项工程走过18载的最有力支撑。

  在2013年,北京市与河北省继《关于加强经济与社会发展合作备忘录》之后,又签订了《北京市—河北省2013至2015年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明确了“北京市支持张承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将稻改旱工程阶段性政策延长执行,2015年后,北京市继续支持当地发展现代农业,解决后续问题。”2015年,两省市签订《北京市—河北省2013至2015年合作框架协议的补充协议》,协议商定自2016至2020年北京市安排资金在河北省张承两地实施农业节水工程,资金包括直补“稻改旱”农户资金和建设农业节水工程资金两部分。2018年,两省市再次签订《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养区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直补资金使用北京横向补偿资金,2021-2025年度,直补资金使用省级横向补偿资金,每年补助资金650万元。

  一项项政策为“退稻还旱”项目的持续实施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又为进一步深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即“退稻还旱”与农业节水接续推进,形成多头并举之势,构建起生态治理立体框架,守护当地水生态。

  “前期退改任务的成效有目共睹,但水生态保护没有完成时,不能丝毫松懈,再往后做什么?怎么干?一道新的命题摆在了我们面前。”赤城县水务局局长靳卓佳语气坚定。依据长期监测,河水水质中总氮含量偏高成为不容忽视、亟需破解的问题。“降氮”成为这些年来,赤城县攻坚的突破口。

  茨营子乡“退稻还旱”面积3149.24亩,涉及877户,是全县曾集中种植水稻较多的乡镇。稻改旱后,全乡85%的土地都种上了玉米,由于这里土地肥沃,亩产能达到2000多斤,再加上每亩的专项补贴,村民的收益得到了有效保障。但长久以来使用牛羊粪、化肥的种植习惯却造成了一定的面源污染,成为导致水中氮含量高的一个因素。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该乡一方面以多种形式加大环保宣传,从观念上改变村民的固有认知,另一方面实施了推广有机肥、禁止河道两侧放牧、增加有机种植作物等多项行之有效的举措。“村民们打心眼里爱这条河,只是以前没意识到种地中一个不经意的举动会直接影响到河水水质。如今不同了,地里见不到农药瓶,大伙儿主动改用有机肥,知道只有把水护好,土壤才会更肥沃,入京的水质也才会更好。”茨营子乡党委书记王新毅说得动容。

  茨营子乡是赤城县持续打好提质节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坚决守好“用药”关口,严格禁止化肥农药使用,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人工机械除草替代除草剂,并大力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及杂粮杂豆和油料作物等节水农业种植。在2022年,该县印发了《赤城县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加强白河流域水质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速节水农业发展进度。4年来,累计完成农业种植面积调整4800多亩,截至目前,高标准农田建设总面积达5.12万亩。

  农业节水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站在新发展阶段,赤城县有了更深远的谋划。今年,该县已开始着手打造新建灌区工程,包括云州灌片与黑河灌片两个区域。灌区项目建成后可与现有智慧水务系统进行高效联动,及时、精准地发现流域存在问题,有效提升河流水质监测能力。对于其重要意义,靳卓佳说:“可以说赤城是一座‘水城’,打造灌区项目是在节水护水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用好水、用活水的后续文章。”      

                          

  唱响因水而兴新篇章

  水,与赤城的发展紧密相连,从某种意义上说,水是赤城发展的命脉。为保证一泓碧水优质、稳定入京,赤城完成了“退稻还旱”的使命,赤城人民做出了应有的奉献。如何平衡好水源地生态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变“因水而限”为“因水而兴”?多年来,赤城县一直在探寻。其深知,政策“输血”解决的是一时之困,而产业“造血”注入的是长远之利。

  多少年来,这脉河水孕育着一方百姓,在生存与守护中,彼此相依相伴。如今谈发展,“水”仍是赤城绕不过的核心,不同的是以另一种思路来携手,以绿色方式一路向前。这其中,样田乡作为“样板”之乡走出了一条从“退稻还旱”到“全面绿色”的发展转型之路。

  眼下,正值玉米丰收之际,样田乡一片片庄稼地里,机械收割机正穿梭奔忙。而这些并不是普通玉米,正是持证的有机产品。虽然都是种“玉米”,但背后的发展逻辑却发生了质的跃升。“相较于大田玉米,种植有机鲜食玉米能很好地改良土壤,进一步降低面源污染,保护水土。”样田乡党委书记李翔宇介绍,前几年,县里大力推广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发展有机玉米势在必行。那时,河北万方互通生态环境有限公司在该乡打造起了有机玉米生态农业示范园,流转村民土地整体规划种植,今年面积扩大到了1500亩。而这种模式对村民来说,也规避了自己耕种、自找销路可能带来的产量和销售的不稳定性,收益也十分可观。

  白河,自北向南静静流经样田乡张浩、小西沟、上马山、下马山等11个村,境内河道长21千米。该乡自古因土质肥沃、地势平整而著称,农业种植发展优势较为突出。正是立足这样的区位和资源禀赋,样田乡在夯实优势中寻找新的机遇。事实证明,退稻的土地并非只能种玉米,还能长出绿油油的节水蔬菜。

  在下马山村遇到66岁村民倪建国时,他正背着筐在绿色无垠的地里忙着收包菜。一辆集装箱货车就停在地头,另外几位村民配合着将新鲜的蔬菜整齐地码放在车厢里。此时,倪建国已忙了10个小时,他说现在是收菜旺季,每天从早晨6点开始,一天至少得干12个小时。眼前这批订单是发往山东的,货装满就立即发车。“以前地里种水稻,退稻还旱后种过一阵玉米,咱这儿地肥,村里又尝试着种蔬菜,没想到也能成,现在不少外地人来咱这收菜。”倪建国兴奋地说,“我们稻改旱的地成了金疙瘩,每年能领专项补贴,能收流转租金,还能到地里打工挣工资,一年到头奔得有劲儿。”

  目前,下马山村种植蔬菜面积800多亩,选取的都是较为节水的生菜、散花、娃娃菜等品种,用得也是有机肥和滴灌方式。“你看,那边的6个大棚里种的都是豆角,这是近两年村里新发展的节水农业项目。”该村村委尤强望着菜地不禁感叹,“村民对这条河有感情,要发展一定是绿色的。”

  如今,蔬菜产业已然发展为样田乡的特色主导产业,同时还高标准打造起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园区,分布在沿白河流域的柳林屯、样田等11个行政村,园区内引进龙头企业2家,组建农业合作社23家,带动种植大户28户,流转土地1.4万亩,万亩蔬菜种植示范园区初具规模。

  河清、岸绿、画美,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赋予了这里绿色发展的更多可能性。

  深耕上马山村北宋年间栽种的古榆树、北方大丹霞--四十里长嵯、白云山九连洞及隔河寨水库等丰富文旅资源,持续擦亮本地品牌;建设小西沟西红柿樱桃采摘园、柳林屯欧李采摘园等观光农业项目,提供地道“原滋味”;引入“铭悦行”和“悦云景”两家文旅企业,流转小西沟、上马山、尚家堡三村的部分土地,打造各有风格的“民宿村”……

  发展乡村旅游,成为样田乡借好生态变现,积极探索出的另一条既因地制宜又契合绿色主题的转型路径。(记者 韩洁 通讯员 王怡宁)

编辑:苏颖
责编:王 卫
审核:闫振寰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