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兴盛时期, 有许多从山西来张家口的名演员, 在这里安家落户。他们把精湛的戏曲艺术献给了张家口人民,也为张家口的戏剧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晋剧接班人。
在张家口,有户蜚声剧坛的梨园世家———刘德荣及其子孙们。被誉为“三山一婵”(刘明山、刘宝山、刘玉山和刘玉婵),从艺在张,名噪京包沿线。
晋剧名伶刘德荣, 艺名 “云遮月”,山西省忻县忻口镇人,生于同治八年(1869年)。所演《双官诰》《算粮登殿》等戏闻名于山西、直隶一带。早年也曾在张家口演出, 深受观众喜欢。
资料记载,光绪十八年,适值徽班与梆子在京城竞技,刘德荣应邀赴京,在广德楼与“元元红”郭宝臣、天明亮等合演,曾被召进宫廷献艺,所演《双官诰》《东宫扫雪》得慈禧欢欣,获御赐女蟒、凤冠和古董。自此红极一时,成为山西北路梆子的佼佼者。
刘德荣膝下有四子, 除三子金山外,他的三个儿子刘明山、 刘宝山、刘玉山和孙女刘玉婵都是一代名伶,其余皆自幼喜好戏曲,在父辈指点下,练功、学唱。1910年2月,名抪雁北、绥包的弓富魁,在原平城内搭台,请戏班给其父唱祝寿戏。刘德荣偕子同去,演《桑园会》时,刘德荣饰母亲,长子明山饰秋胡妻,次子宝山饰秋胡,老少两辈,虽有年龄差异,但演得严丝合缝,珠联璧合。 不久,“爷仨一台戏,名将伴虎子”,在当地传为佳话。 刘德荣44岁,1913年3月离开人世。弥留之际,仍不忘艺,在发妻面前再三叮嘱:“让孩子们到张家口,投奔他生前结识的好友继续从艺。”
刘德荣去世后,重担落在长子刘明山肩上。1913年10月,刘明山同二弟宝山不畏长途艰险来到张家口。
刘明山艺名“五月鲜”,光绪二十三年生(1897年),自幼得父口传心授,学会《东宫扫雪》《贺后骂殿》《三娘教子》《韩琪杀庙》《桑园会》等戏。到张家口先在小兴园搭班,不久被长胜班王天恩接去,并正式收为子。自此,原学山西北路梆子的兄弟俩,改学山西中路梆子。
长胜班通常是“夏转营子,冬住园馆”。曾在市区和宣化、蔚县、阳原和晋北、大同等地巡演,班中名伶较多,明山得益匪浅。“二毛且”卢凤桐曾授其 《三上轿》《牧羊圈》《忠保国》等戏,“二庆旦”教其《忠保国》李艳妃的表演技巧和《火焰驹》中黄桂英的唱腔。加上与 “月亮黑”“玉石娃娃”“毛毛旦”、李子健等配戏,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技艺日渐成熟。
他演的《三娘教子》《二堂舍子》《张公赶子》,唱腔清丽委婉,作派传神,尤其是特技“换机头”动作细腻,感情真挚,富有生活气息,在晋剧界独树一帜。有人赞其“四功纯真,五法兼精”“看了五月鲜, 一辈子开了眼”。
刘明山年轻成名,得誉不骄,深受同行敬重。1919年始在班中负众多名伶合演中,戏路渐宽。1926年同李子健、“水上漂”反串《斩子》中的八千岁、《坐楼杀惜》中的宋江,在包头轰动一时。之后,在辗转各地时,或搭班,或与人承班,边演、边学,造诣日深,再加对长者尊,对同辈敬,对晚辈厚,在戏剧界名望较重。
1986年,年近90高龄的刘明山老先生不幸故去,后人深表怀念。(记者 郝莹玉)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