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 > 张家口社会

数字赋能,马铃薯“链”上新生 ——市马铃薯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见闻

2025-11-04 09:24:17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张北农民起获马铃薯种薯  

     大棚生产的马铃薯种薯           

  张北的马铃薯种薯销往国内各地

  走进张北坝源薯业开发有限公司气调库,一股冷凉潮润之气扑面而来。库内高达数米的马铃薯堆垛之间,难觅人影,唯有控制室内电脑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无声地讲述着这座现代化仓储的智能与高效。

  “这1.5万平方米的库区,能储存3.2万吨马铃薯,我们将规划建设总储量达10万吨的气调库。”公司总经理王海军介绍道,种薯与加工薯对温度要求极为苛刻,分别在2至5℃和7至9℃之间,温度过低易导致糖化,影响品质。如今,库内温度全部由电脑精准控制,一旦超过设定阈值,系统自动“打冷”,湿度则通过水帘系统维持在90%至95%的理想状态。

  更精密的监测藏在薯堆深处。王海军指着那如同小山般的薯堆说:“堆高可达4到8米,我们在不同位置埋设了传感器,实时监测上、中、下各层温度,确保每一颗马铃薯都处在最佳的储藏环境中。”这家企业不仅生产瓶苗、原原种和原种,其原原种远销甘肃、湖北、重庆等多个省市,还承担着当地农民、种植大户的马铃薯储存任务,是串联起产业链上下游的关键一环。

  张北坝源薯业的智能化仓储,仅是我市推动马铃薯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的一个生动切片。自今年2月21日全市马铃薯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试点项目通过验收以来,一场以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5G等现代信息技术为驱动的深刻变革,正在全市的马铃薯田间地头、加工车间、物流仓储和销售终端全面铺开。

  数字化转型的成效,在首批试点基地尤为显著。在雪川农业、弘基农业等五家分布于察北、塞北、张北、康保、尚义等核心产区的企业(合作社)基地里,一系列智能设备已成为种植户的“新农具”。

  土壤墒情监测设备如同植入大地的“听诊器”,持续采集湿度、温度、pH值等关键数据,精准指导播种时机与科学灌溉;晚疫病监测预警设备则像“预报员”,提前预测最佳药剂防控时间,实现“减药增效”;多光谱植被检测仪化身“侦察兵”,远程实时追踪植株高度、叶面积指数、分支数量等生长参数,让种植户对马铃薯长势了如指掌;智能水肥一体设备更是“全能管家”,实现水肥精准配比与远程自动输送,大幅节省人力与资源。

  “现在拿着手机,随时随地查看和调整设备的工作参数,如施肥量、灌溉时间、溶液浓度等。”一位试点基地的负责人感慨,“数据成了我们种土豆最可靠的帮手。”

  点上开花,更需面上结果。在我市,一套以“1+2+10”为框架的数字体系已然构建——即建设1个马铃薯全产业链基础数据库;搭建马铃薯全产业链大数据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平台2大核心枢纽,开发覆盖育种、繁育、种植、储存、加工、销售、溯源等10个关键环节的应用服务,具体包括农情监测、晚疫病监测、视频监测、农事管理、价格行情、区块链追溯、供需交易、产销地仓服务、专家服务和金融保险服务。

  这一体系旨在打通政府、企业、农户、市场间的数据壁垒,整合全产业链数据资源,提升产业的数据汇聚、分析与应用能力,最终实现产业融合发展、数据互联互通、服务高效便捷的智慧农业发展目标。

  数字化转型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也重塑了销售模式。今年8月23日起,在市农业信息中心的指导下,“农农通”视频号开启了“张北马铃薯全产业链产销对接直播”系列活动。直播间内,运营总监王伟权详细讲解张北马铃薯的品种特性、品质优势与采销模式,吸引了众多渠道商与消费者的关注。这类数字化营销活动,正是马铃薯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的鲜活展示,通过云端直接对接产销,拓宽了市场半径,提升了品牌影响力。

  从一颗马铃薯的智能培育,到一桌美食的安心溯源,张家口市正沿着数字化大道,将马铃薯这条“金链子”锻造得更加坚韧、高效与智能。数字技术,正如一股活水,深深浸润着这片土地上的马铃薯产业,让其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魏民 温雅茹 宋海鑫  

编辑:李雅雯
责编:王 卫
审核:闫振寰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