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蔚县下宫村乡中庄子村,雷小花家出了四个大学生的事常常被村民们津津乐道。老大、老二、老三学成毕业后都已有了稳定工作,老四淑乐今年高考如愿考上河北师范大学,老五刘屹目前在衡水读高中,学习成绩优异。这个曾靠丈夫常年在外打零工维生的家庭,如今成了全村的骄傲。“要不是涂总和益海嘉里金龙鱼,孩子们哪能走出大山啊。”
这样的蜕变,始于2015年3月那个风沙漫天的午后。益海嘉里金龙鱼党委副书记涂长明带着团队在蔚县开展义务植树后,听闻深山里有群孩子艰难求学,便沿着蜿蜒的山路来到果庄子完小。果庄子完小是一所寄宿学校,担负着周边11个自然村学龄儿童的教育重任,因为交通不便,孩子们回家要翻山越岭,上学要走很长的路,因此,这里形成了独特的教学安排,老师和孩子们一个月连上三周课后,休息一周。刚进校门,一阵风卷起操场的黄沙,把正在上体育课的孩子们裹成了“土人”。教室里,孩子们挤在破旧的课桌前,脸蛋和小手都黑乎乎的。
涂长明了解到,这里的孩子们不仅家庭贫困,还有许多家庭离异、父母走失及父母双方残疾家庭的孩子,因家庭原因辍学的孩子也有好几个……离开时,涂长明和同行的8人把身上所有现金凑在一起,共8800元,连司机师傅都掏出了400元过路费。这笔带着体温的钱,成了照亮大山的第一束光。
从翻新山区小学到“一对一”暖心助学
尽管生活困难,但是孩子们坚韧的求学劲头令涂长明十分动容,离开果庄子村后,他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的想法挥之不去。他以短信的形式在益海嘉里金龙鱼内部发起了《让孩子走出大山》的倡议,短短一周就募集到20万元。这20万全部用于教室和操场的改造,改善宿舍条件,增加浴室,并添置了许多运动器材,建了图书馆。教学环境和生活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曾经尘土飞扬的校园焕然一新。
终于能在学校洗澡了,这让老师和孩子们都兴奋不已。“以前放年假回城,第一件事就是冲进澡堂洗三个小时。”原果庄子完小老师邢丽娟想起当年的窘迫仍忍不住笑。她曾带着学生在山洪中推车脱险,也曾骑着摩托车穿越河道赶回家照顾高烧的孩子。而浴室的热水管里流淌的不仅是清水,更是让年轻教师们留下来的底气。
硬件改善只是开始。为了避免孩子们辍学,涂长明很快在集团发起了“一对一”爱心助学项目,帮扶果庄子完小的特困生,既提供经济支持,更注重精神引导,助其培养自立自强的品格和能力。这一倡议得到了员工的积极响应,通过对资助双方的仔细筛选,30名员工与贫困学生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涂长明自己认领了雷小花家的老四淑乐和老五刘屹。
从一间间翻新的教室到一个个温暖的助学结对,益海嘉里金龙鱼的助学行动,让深处大山的孩子们在更安稳的环境里追逐梦想。浴室里的热水、图书馆的书籍、助学人的叮咛,悄然改变着孩子们的生活与成长轨迹,像一颗颗种子,在乡村土地上播撒下希望。
从大山深处到梦想启航
十年间,这场公益助学之路从未间断。参与资助的成员,即使工作调动也没有人离开这个资助团队。30多位贫困学子在益海嘉里金龙鱼的帮助下成为茁壮成长的小树。如今已有12名受助学子顺利完成学业,考入理想大学,或走上工作岗位,真正实现了走出大山的梦想。
在这份助学长卷里,密密麻麻的表格,是具象化的爱与担当。益海嘉里金龙鱼团队逐户走访、精准对接,将“一对一”帮扶细化到每一个姓名、每一笔费用、每一种家庭境遇,让宏大助学倡议,落地为可触摸的温暖,为深山孩子铺就稳稳的求学路。
湖南到蔚县,两千公里的距离,益海嘉里金龙鱼员工马颖每年都要丈量好几次。2015年第一次见到资助的贫困学生崔茹时,这个父亲矿难去世、母亲离家出走的女孩,正蜷缩在炕角写作业。墙上,70多岁爷爷奶奶的药瓶摆了一排。
“宝贝”——马颖在信里这样称呼崔茹,这是女孩人生中第一次收到如此亲昵的称呼。崔茹很快回信:“阿姨,这是我第一次被人叫宝贝,好开心。”2019年,马颖担心崔茹刚到南方不适应,尽管刚动了手术不久,她还是去扬州看望在扬州烹饪学校金龙鱼烹饪班学习的崔茹。这时候的崔茹,白白净净,落落大方,马颖发现那个不敢看人的小女孩不见了。崔茹也很感谢马颖的陪伴和付出,让她有信心在扬州开始新的生活。“马阿姨是我的启蒙老师,给了我很大的鼓励,我一开始不自信,胆子也小,她教会了我很多。”如今,学有所成的崔茹在北京一家饭店做面点师,开始了独立生活。
这样的故事在蔚县不断上演。十年来,益海嘉里金龙鱼爱心员工持续关注着资助学生的成长。张睿资助的佳乐从沉默少年长成能给奶奶寄钱的电焊工,每次发工资都要给张叔叔打个电话;苏东莲帮薇薇奶奶做了白内障手术,这个被过继的女孩终于敢在人前跳新学的舞蹈;黄文祥的儿子给丽茹录制数学微课,两个素未谋面的少年通过视频讨论习题,成了“云同桌”,今年,丽茹如愿考上了大学。
从一捧小米到一座现代化工厂
2016年深秋,果庄子村的谷子堆成了小山。老农们蹲在田埂上叹气:“去年3.5元一斤,今年跌到1.5元还没人要。”涂长明看着村民家里堆积如山的谷子,突然想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为农民的劳动成果找到更好的出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地贫困的现状,从而更好地帮助孩子们完成学业,走出大山。”
周末的山路上,涂长明带着员工挨家挨户收谷子,每斤比市场价高1元。四十多吨谷子加工成小米后,在集团内部很快售空,还赚了15万元。涂长明把这些钱全部一家一户反馈了农民,最多的一家反哺了7700多块钱。
“爱心小米”项目像一粒种子生根发芽。这项公益活动持续了三年,自发加入蔚县扶贫济困的员工越来越多,在集团内外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这也引起了集团董事长郭孔丰的关注,并由此开始了益海嘉里金龙鱼在蔚县的产业扶贫、乡村振兴之路。2018年,益海嘉里金龙鱼投资6000万元建起现代化小米加工厂,通过订单种植签订最低保护价。受助学生丽茹家2022年种了8311品种谷子,收入7000多元。不仅不再发愁谷子卖不出去,还能年年获得稳定收入。
加工厂的利润全部反哺当地,累计1200多万元用于乡村振兴。如今,蔚县小米成了“网红”,奥运冠军张宁还来直播带货。那个曾经愁眉苦脸的老农,现在逢人就说:“咱这小米,香到了北京!”
从8000元现金到投资千万振兴乡村
2022年9月,果庄子完小送走最后7名学生,完成了它的使命。但在县城,益海嘉里金龙鱼与蔚县政府合作,捐资3600万元建成的益海小学里,2000多名孩子正在崭新的教室里朗读,这所学校有效缓解了当地教育资源紧缺的困境。
此外,益海嘉里金龙鱼董事长郭孔丰个人捐建捐资600多万元为当地孤儿捐建了一所助学中心,90多个孤儿有了“李妈妈”“张妈妈”,不但保障这些困境儿童的基本生活,更从情感等方面给予其关爱和照顾,帮助他们以健全的人格、阳光的心态融入社会大家庭,让孩子们“有家、有爱、有未来”,同时减轻了社会的负担。
十年时间,益海嘉里的助学之路从果庄子的土坯房延伸到现代化校园,从8800元的现金到1200万元的产业反哺以及4000多万元的教育投入,益海嘉里金龙鱼在蔚县探索出一条“产业帮扶+慈善公益”的特色乡村振兴模式。
夕阳西下,益海小学的铃声响起,2000多个孩子背着书包走出校门。他们的笑脸映着晚霞,像极了当年果庄子完小操场上,那些被风沙洗礼过却依然明亮的眼睛。
(记者 亢春宁 宋锦丰)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