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出沽源,流经赤城,一路南下,最终汇入首都北京的水系脉络。为保证进京水质达标,张家口市沽源与赤城两县人民数十年携手攻坚,治河护岸、植绿固土、涵养水源……白河流域综合治理的脚步不断加快,范围逐步拓展。
如今,每一滴奔涌进京的清水中,都浸润上游地区的涵养和守护。时光飞逝,河水汤汤,这场碧水保卫战的乐章还在持续奏响,经久不息。
16级溢流坝逐级净化
在沽源县小河子乡,大片农田间,一条河道蜿蜒而过。河道里一级级溢流坝错落有致,水生植物郁郁葱葱,水面倒映着蓝天白云,潺潺流水缓缓地流着。
这就是沽源县白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典型示范工程。张家口市生态环境局沽源县分局相关负责人于秀国告诉记者,这项工程位于白河上游,就是为了进一步提升白河水质。工程完工近四年,成效逐步显现。
在于秀国的手指方向,一条长长的石头墙横在山坡下公路边。这正是净化水质的第一道防线——铅丝笼坝,其对山洪进行拦截缓冲,干砌的石头坝中填充火山岩等填料。水经过第一道净化关后,来到生态隔离带,这里栽种的灌木等生态林将水携带的污染物氮、磷等吸收净化。河道内溢流堰层层叠水,放缓流速,让水在河道里至少停留7天,泥沙得到沉降。同时,河道内种植的芦苇、水葱、荇菜、睡莲等水生植物再次进行水质净化,让有机质得到分解。
于秀国说,工程实施起来并不容易,特别是在坝上高寒地区种植芦苇、睡莲这些水生植物也是第一次,“前期设计方案时,专门请教了北京化工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相关单位和专家组成员进行了多次的实地勘察,最终才确定好建设方案。”
建成表流湿地200多亩,16级溢流坝,每一级水面间落差50厘米,水深约70厘米,每天净水3000立方米——说到建设成果,于秀国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以前这里不下雨时就是个干河湾,下完雨变成烂泥潭。如今有流动的清水,丰茂的植物,栖息的水鸟,示范工程的成功为高寒地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小流域治理建起防护体系
清晨,赤城县大海陀下,薄雾锁青山,道道山水汇聚成大海陀河。赤城县水务局水保站站长赵振华正在巡河,堤坝上机械声轰鸣,施工稳步进行……这是投资1250.83万元、治理面积达25平方公里的大海陀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施工场景。施工难度最大的区域涵盖大海陀自然保护区山脚下的三个行政村。河道里巨石堆积,有的石头比一间屋子还要大。为了砌护坝开槽,工人们用炮锤破开石块,弄平河道,垒砌护坝。
赵振华表示,小流域综合治理不是简单地治理一条河、一个湖,而是围绕流域上下游或者支流周围的村庄、树木、山地,因地制宜地布设水土保持措施,使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耕作措施达到最佳配置,实现从坡面到沟道、从上游到下游的全面防治,形成完整、有效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
通过采取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多种治理方式,从2011年至2022年,赤城县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215.63平方公里,从2013年至2024年,累计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356.5平方公里。
减,换来了“增”的空间,赤城县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年减少土壤侵蚀量可达20万吨,增加土壤蓄水能力1000万立方米,境内红白黑三条河常年保持稳定水量,进入延庆白河堡水库的水质达Ⅱ类标准,年均入库水量2亿立方米以上。
水源涵养林“能吞能吐”
群山青翠欲滴,白河源静卧在山脚下,草原天路从门前经过,蜿蜒延伸。
“保护白河源,植树造林涵养水源是头等大事。”塞北林场沽源分场工作站高级工程师袁保力说,2006年,林场在白河源周边植树造林一万多亩,截至目前,沽源县造林50多万亩。
沿着草原天路东线驰骋,连绵起伏的山丘上,落叶松、樟子松、云杉、桦树、柠条、沙棘等植被茂密,区域林草面积达到宜林宜草面积的85%以上。林草覆盖度由治理前的27.3%,提高到治理后的71.2%。监测资料显示,年拦蓄泥沙46.44万吨,保土效率达75%。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的强大本领,能‘吞’雨‘吐’水。”他说,“森林对降水具有截留、吸收和贮存,将地表水转为地表径流或地下水的作用,主要功能表现在增加可利用水资源、净化水质和调节径流三个方面。”
治理进、污染退;高端进、低端退……白河两岸正以更绿色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随着一河碧水奔涌向前。(李如意 臧波 张凤燕)
编辑:李雅雯
责编:王卫
审核:闫振寰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