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 > 张家口社会

婚姻始于爱 彩礼归于“礼”

2025-05-21 09:13:31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订婚时,女方收到的彩礼

  订婚时,女方收到的彩礼

  一对新人的婚礼现场 

  “彩礼之困”系列报道刊发以来,引发人们持续讨论。彩礼困局的破解,是让婚姻回归情感本质,让爱情挣脱数字枷锁。愿婚姻始于爱,彩礼归于“礼”。

  为彩礼“减负”呼声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高额的彩礼,让很多家庭犯愁。更有一些家庭,为了筹备彩礼,全家省吃俭用,甚至背负债务。

  “彩礼之困”系列报道见报后,引起市民的广泛讨论,人们除了分享自己的彩礼故事外,也发表他们的彩礼态度和看法。网友“吉娜”说:“婚姻是一生的携手与共,一次性地强制性给予,让付不起的一方倍感受挫。在金钱与情感的对立中认为金钱重要,而忽视了情感的塑造,实在是得不偿失。”

  网友“吉祥宝宝”说:“倡导移风易俗,兼顾风俗与现代理念,禁止天价彩礼。具体可视经济情况及双方意愿而定,可不超过5万元。”

  网友“奔奔”说:“希望彩礼之事不要过于形式化,有钱就多出点,没钱少出点。提及彩礼的时候也应该提及嫁妆,彩礼嫁妆应该是两个家庭力所能及扶持一个小家庭,而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无条件压榨。”

  在“河山”新闻客户端话题入口,关于“彩礼应该给付还是禁止?你认为彩礼给多少合适?”投票中,选项3“彩礼可以给,看家庭情况,城市6万以内,农村可以再低些。”获得票数最多,为彩礼“减负”呼声较高。

  新风尚破“彩礼之困”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部分地区彩礼过高问题”成为不少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政府工作报告关注文明乡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也关注高额彩礼问题。从社会层面来看,高额彩礼不仅侵蚀了乡风文明,还可能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移风易俗,给彩礼“降温”,树立文明新风尚,不是小事。

  治理高额彩礼,关乎公序良俗、社会文明,也是广大群众的普遍心声。今年以来,市妇联多措并举,加强对年轻人婚恋观的引导。利用妇女儿童之家、社区家长学校等阵地和各级妇联微信公众号、县级融媒体等平台,刊发“抵制高价彩礼 倡导文明婚俗”倡议书,开展移风易俗工作推进会、青年婚恋观故事分享、文艺汇演、主题宣讲、家庭教育讲座、家风故事分享、新型婚育文化讲座、婚调服务送法上门、文明新风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80余场。

  一些地方以红白理事会为抓手,破除陈规陋习,推进移风易俗,引导群众树立文明婚嫁观念。在宣化区顾家营镇左家营村,村委会投资建设婚宴大厅,积极推广“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的工作模式,村民婚宴不再大操大办,健康文明的婚恋观日渐被村民认可。

  经开区沙岭子镇发挥支部带动作用,将“党建+移风易俗”工作做到实处。以村党支部带头,乡贤能人为骨干,成立红白理事会。红白理事会倡导移风易俗改革,倡导喜事新办、丧事从简,大力开展婚丧嫁娶革新行动,对红白事操办规格进行严格控制,零彩礼得以推广宣传。尤其是以文明节俭的办事理念,对婚丧事宜标准进行了规定,倡导文明办事,禁止铺张浪费,自成立以来,红白理事会已组织操办村红白喜事百余场,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健康发展。

  有的地方创新宣传方式,助推社会风气改善。康保县探索通过二人台的形式,传递移风易俗理念。多个社区积极开展抵制高价彩礼,倡导文明风俗宣传活动,或向居民发放《红事新办六提倡六反对》倡议书,或以普法方式为居民讲解彩礼纠纷案件。

  彩礼“降温”幸福加分

  俗话说,情比金坚,给高额彩礼“降温”,不仅是对陈规陋习的一种纠偏,更是减轻家庭经济压力、促进家庭和谐的重要举措。

  张家口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张家口市儒学探研学会会长薛建明认为,婚姻的本质,是两个人携手相伴,共同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是彼此的理解、支持与信任。

  薛建明说,彩礼也叫聘礼,是古代“六礼”中的第一礼。在古代,男方若欲与女方结亲,会派遣媒人前往女家提亲并送礼求婚。后来,随着时代的改变,彩礼的形式也在发生变化,逐渐演化成现在的现金。如今,在一些地区彩礼已经变了味,尤其是在农村,彩礼变相成为获取经济的一种手段。

  如何让大家不再闻彩礼而色变?薛建明表示,遏制高额彩礼,首先要让彩礼回归“礼”的本质。近年来我市不断涌现出的集体婚礼、公交婚礼、旅行婚礼等别出心裁。这些创新做法,可以为年轻人普及正确婚恋观念。在农村,对于高额彩礼问题,应当通过移风易俗的方式,发挥村庄的内生动力。记者 吕慧 王晓娜

   

编辑:李雅雯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