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杂黍”的选育成功和应用,达到了同类研究国际领先水平,对推动我国黍子育种,提高黍子产量,实现粮食增产增收产生积极作用与深远影响。
这是我市继“张杂谷”之后在农业科研领域“锻造”的又一金字品牌。
杂交育种实现重大突破
春日的晨光透过窗玻璃,映在朱学海的办公案头,他是市农科院黍子研究所所长。
在他的工作日志上罗列着近期的工作重点:制种产量提高、耐盐碱黍子恢复系选育、小日期黍子杂交种选育、黍子不育系繁殖……
黍子是起源于我国黄河流域的古老作物,栽培历史超过一万年,中国传统农业“五谷”中,黍曾位列第一,是中华民族的养育作物。它耐旱耐瘠,生长期短,一般种植在生荒地上,单位产量不高。几千年来,种植量逐渐减少,成为“杂粮里的次要者”。
目前,在黍子生产中,育成品种与农家种共存,且均为高秆品种,抗倒伏性弱、产量低,严重制约了黍子的生产和发展。
杂种优势利用在全球农作物生产中取得巨大经济效益,其中玉米、水稻、高粱、油菜和向日葵等主要农作物超过一半的产量来自杂交品种,国内外许多小作物和蔬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也相继取得了巨大成果。
2009年,朱学海从收集黍子种质资源开始,零基础开展黍子杂交育种研究,针对黍子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工作中缺乏可应用的雄性不育材料,制约杂种优势利用的突出问题,利用化学诱变方法创制出黍子雄性不育突变体、矮秆突变体,杂交转育选育出黍子矮秆雄性不育系“冀张黍A1”,利用黍子雄性不育系“冀张黍A1”作母本,通过广泛测交,历时16年,最终在去年成功育成两系杂交种“张杂黍1号”。
与常规品种相比,“张杂黍”的优势在于:黍子杂种优势的利用,降低了株高,增加了分蘖,增加了穗粒数,黍子抗倒伏性显著提高。
每年,朱学海都要在张家口与海南之间往返,开展黍子穿梭育种,11月中旬到海南,次年四、五月再回来,实现张家口、海南一年三代黍子快速育种,其中海南育种二代,在海南通过补光解决了黍子在海南不能育种的问题。
黍子矮秆杂交种的应用,是黍子品种选育的重大突破,将引领黍子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实现黍子产业跨越式发展。
可在国内外广泛推广
黍子,也称糜子,糜子分糯性与粳性糜子,糯性糜子在许多省被唤作黍子。
目前,“张杂黍”已实现成果转化,在蔚县、阳原、宣化等地应用。在海南育种时,朱学海有时感到很累,但一想到“张杂黍”的广阔发展前景,仿佛浑身又有了使不完的劲儿。
近年来,黍子种植在我市坝上发展很快,常规品种亩产200至250公斤,而莜麦亩产150公斤左右。“张杂黍”同样可以在坝上地区种植,选择小日期杂交种就行。朱学海说。
在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黍子选育的都是常规品种,和蔚县“二紫秆”产量在一个档次。因此“张杂黍”可以走出张家口,在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广泛推广种植。
“张杂黍”和“张杂谷”犹如一对孪生兄弟。“张杂黍”甚至可以像“张杂谷”一样走出国门,在欧洲、美洲进行种植,有一句话“谷子是中国的,糜子是世界的。”
黍子是禾谷类作物中水分利用效率最高的农作物,与常规黍子相比,“张杂黍”降低了株高,即降低了秸秆生产量,提高了收获指数,提高了水份利用效率,发展杂交黍子产业,符合国家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的要求。
黍子还具有耐旱、耐瘠薄、生育期短等特点,是北方旱作生态农业不可或缺的主要粮食作物。在一般土地均可种植,目前正在选育耐盐碱地黍子杂交种。随着世界范围水资源减少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黍子在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农业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供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黍子容易储存,在干燥环境下可以存放10年,种子仍然具有发芽率。 “张杂黍”必将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
黍子秸秆可以喂牛羊,黍子秸秆产量较莜麦高出许多,莜麦秸秆亩产100公斤,黍子秸秆亩产150至350公斤。
北方农民增产增收新赛道
黍子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杂粮作物,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可促进农民增收。
屈俊臣在蔚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他在该县桃花镇南梁村开展“张杂黍”示范种植,已坚持4年,2023年和2024年选种的杂交黍子效果最好。前年,他在村里选择两块土地种植“张杂黍1号”,一块地8亩,在缺苗情况下,亩产达到335公斤;一块地1.8亩,亩产为375公斤。他告诉记者,当地农民种植的黍子常规品种有“金黄软”、“二紫杆”等,“张杂黍1号”除增产外,还具有抗倒伏、易机械收割等优点。
去年9月23日,市种子管理站专家组对屈俊臣种植的“张杂黍1号”进行测产,同样在缺苗情况下,亩产达到355.56公斤。并以当地主栽品种“二紫秆”进行对照,“二紫秆”亩产为252.16公斤,“张杂黍1号”比对照传统品种增产41.01%。
黍子矮秆杂交种应用,还显著增强黍子的耐肥耐水能力,不仅能实现增产、稳产,而且还能大幅度增加农民种植收入。
朱学海告诉,在蔚县,黍子价格是每公斤4元至5元,谷子价格为每公斤3元至3.2元,坝上莜麦价格为每公斤2.4元。
生产黍子杂交种可以吸引投资,建立起黍子杂交制种等相关产业链条,为企业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社会提供新的就业岗位。
蔚县景蔚五谷香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乔景斌讲,他在该县白草村乡水峪村建立黍子种植基地,面积50余亩,其中“张杂黍”亩产达到300多公斤。他还收购当地农民种植的黍子,加工生产大黄米,年生产300至500吨,黄米面年生产200吨,通过线上线下销售到京津冀地区。
黍子具有药食同源特性,对人的身体健康大有裨益。硬性糜子即大黄米。在市区超市,记者看到大黄米价格每公斤卖到11.98元。在冰柜中,摆放着大黄米汤圆、大黄米粘豆包等。小袋黄米面也摆在货架上。
小杂粮,大市场。伴随人们更加注重主食的多样性,软糯香甜的黍子加工食品会得到消费者青睐与喜爱,我市农业领域新成员——“张杂黍”产业链正在初步形成,“张杂黍”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记者 魏民 通讯员 贾莉)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