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家口南山汽车产业基地领克整车张家口工厂生产车间工作的“紫领”人才 武殿森 摄
李柱正在进行产品调试工作 受访者供图
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师生正在进行八旋翼无人机结构及飞行原理教学
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教师进行本地文创及土特产品电商直播专题教学研讨展示
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无人机专业学生正在进行无人机拆解训练
作为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典型代表,“紫领”人才不仅为个人职业发展提供了方向和参考,而且也深刻影响着劳动力市场和就业市场。
我市是制造业大市,正朝着高端制造高歌猛进,“紫领”在智能制造业中备受青睐,这一群体正在成为带动制造业转型的排头兵,以及推动产业变革的中坚力量。
特殊职业群体的时代选择
从北方机电工业学校毕业后,小杨入职张家口极光湾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目前已工作了9年,现在发动机热试岗位上工作。“发动机从生产线传输过来后,我要对油路、气路、水路和电路进行检验,查看是否存在漏水、漏油以及电器故障等。”小杨告诉。
小杨所在的生产装配车间有三四百人,大都是年轻人,跟他一样都是“紫领”,他们已成为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紫领”是介于传统“蓝领”和“白领”之间的特殊职业群体,他们在智能制造业企业中担任班组长、技术员和质检员等,拥有较高的操作技能,具备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李柱,在北京长城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上班,所在部门担负研发与生产任务,他在生产岗位上,每天在显微镜下,从事焊接、胶粘等工作。“每天上班就像绣花一样,十分精细,所在岗位须不断学习和实操能力。”李柱说。
他讲到,单位提供住宿,每天工作7.5小时,月薪五六千元,最高时达到上万元。李柱对所从事的工作十分满意,他还告诉,“同学中有人就职于北京双杰电气公司;有人在浙江省台州市汽车生产企业上班;有人在手机维修企业工作,月薪高的上万;低的三四千元。”
“‘紫领’不仅是一个标签,更是‘90后’‘00后’成长成才的时代选择,这一新兴的职业群体拥有稳定、长期的职业发展路径,有更广阔的职业成长空间、相对较高的收入以及一定的社会地位。”李柱说。
职业教育做大做强的重要路径
加快“紫领”人才培养,成为职业教育做大做强的重要路径。
近年来,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开设无人机、电子商务、智慧养老等多个专业,培养更多“紫领”人才。该校信息技术专业部主任钱宗宝介绍,2019年,学校开设无人机就业班,中职学校开设此类课程在国内是首创。2021年,开设无人机3+2班,在本校学习3年后,再到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学习2年。去年,无人机专业又招收了一个班的学生。现在无人机技术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农业植保、灾害救援等都用到了无人机,需要批量“紫领”人才。
我市正在发展低空经济,作为新兴产业,低空经济涉及领域广泛,相关专业需求量大,无人机专业学生通过继续深造,也可以在低空经济中大展身手。
张瑞霞,该校信息技术专业部教学主任。她告诉,2015年,她到北京培训,回张后,在学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招了一个班,有五六十名学生,这些学生毕业后大都到北京工作。现在,张家口西安康特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为学校实训基地,设有直播、运营、客服、商品美工、商品拍摄等岗位,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大部分毕业生在该公司从事客服工作,另外还担任主播工作。
钱宗宝告诉,“紫领”人才的培养,学校教育是基础,企业与职校合作共建实习基地是培养“紫领”人才成长的关键。学校将打通企业、专业、就业、创业等融入发展通道,为“紫领”人才提供更多用武之地,今后还将考虑增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专业课程,加大“紫领”人才的培养力度。
为制造强市注入发展动力
今年1月,国家首份《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就业趋势报告》出炉。《报告》显示,随着我国产业升级速度加快和智能制造业蓬勃发展,未来十年“紫领”人才总需求将保持增长态势,到2035年或超3100万人。
新质生产力时代已经到来,新型化高技能人才的成长与崛起,对发展新质生产力尤为重要。“紫领”不仅为个人职业发展提供了方向,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劳动力市场和就业市场。
一些用工企业反馈,“紫领”在生产一线工作,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且动手能力强,踏实肯干,为企业效率提升和创新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钱宗宝告诉,“紫领”将拥有更加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就业需求,成为稳定就业的新出口。他告诉,学校毕业生在无人机、芯片级维修、计算机数码维修等诸多岗位顺利就业,更多“紫领”留在了本地,服务于当地社会,也有一些毕业生到北京、天津、石家庄、苏州等地发展。在新冠肺炎疫情前,学校培养的“紫领”十分抢手,学生在实习期间就被用工单位抢走。参加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并获奖的学生,我市的汽车制造企业设立工程师助理岗位,吸引“紫领”到企业就业。
专业人士认为,在我市,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紫领”在智能制造业中备受青睐,不同于普通的产业工人,他们兼顾生产端和研发端,将丰富的一线经验应用到技术研发中,推动产业升级,发挥重要作用,为制造强市注入发展动力。记者 魏民 通讯员 贾炜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